宫廷膳食是如何安排的_宫廷御膳的饮食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经历几千年的演化,从茹毛饮血到膳食精细,人类对于膳食的追求从来没有停下脚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膳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饱腹,还要讲求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是出神入化的,吸引着各个国家的人前来品尝。中国古代帝王的膳食更是令人向往,皇帝的膳食不仅食材珍贵,而且作为御厨那可是全国厨师中的佼佼者。
一、皇室厨房——御膳房
1.御膳房的设立
明朝时期就有光禄寺对于膳食进行负责,伴随着清政府的建立,光禄寺的存在已经无法满足宫廷内部的需求,因此,御膳房的设立就是名正言顺。
皇太极入关后,为了专心治理国家,由此设立了内务府以管理宫禁内的吃喝住行。上膳房便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场所。但是在1654年,顺治以后宫花销过大为由,裁撤了内务府,由此也引来了不少的麻烦:撤销了内务府,宫内的花销无法得到统一管理,宫内的花费似乎更大。顺治18年,康熙帝继位后重新设立内务府,一切似乎才回归正轨。由鄂尔泰和张廷玉编撰的《国朝宫史》中记载:康熙时期的御膳房所题的匾额为“膳房”。
2.御膳房的结构
一般来说在尚膳监,总管太监为3人,其次是七品执守侍总管太监共100人,下一级就是“司膳太监”达到了400多人,往下再有的尚膳监太监规模更是庞大。仅仅是管理膳食的太监人数就有如此之规模。
掌管膳食的人员也不在少数,据史料记载,“养心殿御膳房”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这部分人为"承应膳差人”。乾隆年间膳房除管理的人员以外,仅做膳食的人员就达到400多人。炉灶就有50多个,然而每个灶只能做2个菜式。清末时期的御膳房更是以一种回光返照的趋势。慈禧前往奉天时,仅御厨就携带了100多人,炉灶20多个。
中国的宫廷菜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简单的涮煮食品,到各个食材的煎炒烹炸,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宫廷内对于香辛料的运用从初见到娴熟,使得食材的味道千变万化,每次的烹饪都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御膳房已经成为佳肴的聚集地。
宫廷的御膳房是为历代帝王们供应膳食的场所,每款美饮珍馔都来自于民间,当民间的佳肴被宫廷采纳后,无论是刀工还是调味都更为精进成为了御膳房的代表。精致的食材构成甄秀美食的核心。宫中所烹饪的菜肴自然是美食中的巅峰。因此,每个朝代的中国烹饪技艺的最高水平的表现那就是宫廷佳肴。
二、宫廷的膳食
历代封建帝王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是国家机密,宫廷之外的人无从了解。清代内务府详尽地记录了皇帝的起居饮食,形成了近两亿字的膳事实录—《御茶膳房》档案,这是研究清代宫廷膳食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而在清代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留下这方面的档案。从《御茶膳房》档案的窗口,或许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了解真实的清宫膳食制度和膳食演变,了解不同皇帝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1.皇帝的御膳
满族人还是承袭着游牧民族的传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皇帝每天只用两餐。早餐,一般是在七点到八点左右,晚餐一般是在一点到两点左右。皇帝每顿饭的规格并没有像影视剧中演的如此之宏大,每餐菜品是15到25道之间。如此多的菜品,皇帝每道菜只能品尝三口,相传是因为两个理由:第一,防止有人在皇帝的饮食中下毒;第二,防止大臣摸清皇帝喜好。早餐和晚餐间分别有点心和水果供应,御膳房每日所必备糕点水果不下50多种。
2.乾隆的御膳
乾隆算是皇帝中的吃货。相传,乾隆帝曾设宴众臣,三天三夜流水席,民间称之为满汉全席,据说有54道南菜和54道北菜。近年来,历史学家指出,所谓的满汉全席,不过是汉臣和满臣同坐一席,席间菜肴有满族人乐意吃的烤乳猪和汉族人是愿意吃的烤鸭,席间菜品不过50多道。而这种规模的筵席,在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仅出现过一回。
3.慈禧的膳食
在饮食中最具奢靡的就是慈禧了,曾被慈禧诏进宫中充作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一书中这样记述:“皇太后的一生,可说是为‘吃’而生存的……”。清朝末期的饮食文化貌似出现了回光返照似的巅峰。慈禧每餐的菜品是48道。有次慈禧在出往奉天时,随身携带了100名御厨,可见声势之浩大。即使是在后续逃亡时的慈禧也不忘在美食上的享受。
三、皇宫的膳食花销制度
从清朝入关到1912年民国成立,紫禁城这个曾经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从努尔哈赤到宣统皇帝退位,在这268年间,这座城承载了十个皇帝的一生。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正如儒家文化中所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这座城中也建立了属于它的制度。
皇家作为最大的一个家族,吃喝用度不免成为了这个大集体中的一项重要开支。内务府由此扮演了管家的角色,同时下设“七司二院”而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御膳房。无论是珍馐佳肴,还是宫廷制度。在这个庞大的机构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1.“御用鸡蛋十金”
鸡蛋是寻常百姓家常见的食材之一,但是在皇帝的眼中却如稀世珍宝。《南亭笔记》中的所记载的:“光绪每日必食鸡子四枚,而御膳房开价至三十两,光绪因举以为问曰:‘此种贵物,师傅(翁同龢)亦尝食否?”翁对曰:“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
《春冰室野乘》中也曾有如此的记载:汪文端由敦一日召见,上从容问:“卿昧爽趋朝,在家亦曾用点心否?”文端对曰:“臣家计贫,每晨餐不过鸡子数枚而已。”上愕然曰:“鸡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则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纵欲,卿乃自言贫乎?”文端不敢质言,则诡词以对曰:“外间所售鸡子皆残破,不中上供者,臣能以贱值得之,每枚不过数文而已。
身为清朝帝王竟然连鸡蛋的价格都无法得知背后的真相。连帝师都不愿意得罪这个“大管家”,此时作为清政府的大管家——内务府,它一言一行已经决定了宫廷内官员的调度,可见其实力的庞大。同时也不难想象,皇帝对于整个朝廷内的的预算管制也是身轻言微。
2.“片儿汤”
“片儿汤”民间俗称面片,这也成了皇族可望不可即的食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春冰室野乘》中记载了道光年间的这样的一个事情:上(道光皇帝)一日思食片儿汤,令膳房进之。次晨,内务府即递封奏,请添置御膳房一所,专供此物,尚须设专官管理,计开办费若干万金,常年经费,又数千金。上乃曰:“无尔,前门外某饭馆,制此最佳,一碗直四十文耳,可令内竖往购之。”半日,复曰:“某饭馆已关闭多年矣。”上无如何,但太息曰:“朕终不以口腹之故,妄费一钱而已。”
一碗片儿汤,身为皇帝都无法满足口腹之欲,再一次的证实内务府的实力。虽说以上两则并不出自于正史,但是不免看出内务府的势力之大,但是为何皇帝依旧不撤裁呢?
3.内务府的秘密
回望清照早期,康熙四十九年,玄烨曾说到宫廷用度开销:“光禄寺供应宫中用度,每年用银七十万两有余,朕渐次节省不使滥溢一年止需七万两矣”。由此可见,当时的宫禁花销并没有影视剧中所表现的规模那么宏大。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的膳食开支又一度被削减,乾隆二十年定:“内廷所用猪、鸡等项,派膳房官员领银两万两千两买办,用过银数,月底核实奏销。”当时的财税制度和现在的报销制度一样也是相当严苛的。
众所周知,食材影响菜品的味道,那么廉价的材料自然无法烹饪出更好的佳肴。从史料记载中,御膳房就可以达到如此的规模,那么内务府的规模便可想而知。史学家在清朝的历史中发现,后期的皇帝完全被内务府所控制。作为御膳房的太监,一生无所无靠,因此每个经手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采买费到经办人手中自然所剩无几。如此一来,如不报高价那食材的品质就无法得到保证。
加之宫廷内不止皇帝的膳食,三宫六院内都隶属御膳房,面对如此庞大需求,自然无法做到自给自足,由此采购监的设立,成为了必要的机构。面对如此巨额的采办费用,有几人能够抵抗的了这样的诱惑?清朝后期的内务府能做到在宫廷内的一言堂,并不是没有原由的。
四、总结
纵观清朝两百年的历史,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宫廷内的制度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同时也在趋近于固化。职位和人员的更替逐渐变地缓慢,职位也慢慢成为了“世袭”。人际网络越拉越大,甚至牵涉及朝野之,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