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活了多少岁_曹魏为何短命
曹操辛苦三十年,终于顶着千夫所指万人责骂,帮儿孙换了一个皇帝宝座。不料曹丕称帝29年后,皇权就被司马懿据为己有,曹家的皇帝只是可怜的傀儡,曹魏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曹魏为何如此短命呢?其实祸根就在曹操,他不是个好父亲,造成亲情冷漠的变态王朝。
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冬,辞去议郎职务回老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狩猎读书的曹操,生下了儿子曹丕。曹操对曹丕要求严格,曹丕6岁学射箭,8岁学车马,10岁跟着父亲南北战争。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征张绣时遭遇张绣反叛,曹丕的大哥曹昂遇害,曹丕乘马逃脱。
如果说曹昂遇害之前曹丕只是曹操普通的儿子,那么曹昂遇害后曹丕就成了曹操的“接班人”,曹操必须把曹丕当成世子来培养,而不是作为将才来培养。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夺取河北之地最重要的冀州,还把司空府从许都迁到邺城。这一年曹丕已经18岁(虚岁),还娶了袁绍的儿媳甄氏。此时曹操应该培养曹丕参与政务的能力,要知道秦王嬴政13岁继位,汉武帝刘彻16岁继位,曹操此时已经比嬴政、刘彻年长。
如果曹操是个好父亲,那么建安九年(204年)开始,就应该安排曹丕接触军政事务,例如入则阅读朝臣的奏章,出则跟着许褚宿卫司空府。曹操一开始就培养曹丕处理政务的能力,还知道军队的疾苦。即使曹操没有公开确定世子,但大公子的地位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曹丕的储君意识。曹操此时就应该安排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在曹操北征时留守邺城。曹操对曹丕的能力不放心,可以安排曹休、曹真、陈群等人辅佐,这已经是“少年团”的新班子。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除“三司”恢复西汉的丞相制度,成为东汉王朝第一位丞相,推翻了汉光武帝以来的东汉政治规则。我一直认为曹操此举是败笔,不仅暴露了自己篡权的野心,而且除了激起荀彧等汉臣的反感毫无价值。曹操此时应该按照东汉惯例,自己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控制朝政,并让已经成年的曹丕担任中领军,曹操在时掌握禁军,曹操南征时坐镇邺城。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的上策当然是称帝,册封曹丕为太子,利用自己至高无上的威望建立新王朝,无需对士族做过大的让步。曹操读书多,此时只要册封刘协为王的同事,册封秦始皇、汉高祖的后裔为王,按照周朝“三恪”的规则,这些王爷在自己的封地将天子旌旗,上书不称臣,谁有话说?必要时可以册封袁术、陶谦、公孙瓒的后裔为侯,通过这种“搅局”的方式淡化曹操篡位的政治压力,这才是出路。曹操的天下是自己一县一郡打下来的,谁能不服?世家大族关心的是自己的家族利益,谁真心效忠汉朝?
如果曹操不能称帝,则应该进一步壮大曹丕的势力,不仅作为曹操的武平侯世子,还作为曹操的副手参与朝政。曹操一旦确定了曹丕的继承人地位,其他儿子就再也不能觊觎曹丕的地位,即使是曹植也只能是爱子不是世子。没有世子之位悬空,曹植等人也非分之想,只能老老实实做曹丕的臣子。文臣曹丕,武将曹彰,跟着曹丕出则率军作战入则参与政务,兄弟之间也就没有什么猜忌。
曹操长期没有确定曹丕的接班人地位,导致曹植对世子之位存在幻想,兄弟之间出现隔阂。如果曹操明确曹丕是世子,对曹植等人的赏赐、安抚都交给曹丕代为处理,曹丕的威望就建立起来了,也无需成天生活在恐惧之中。有父慈才有子孝,曹操对曹丕的冷漠与无情,直接导致曹丕阴鸷的性格,对自己的弟弟心存芥蒂甚至猜忌。
曹操如果是个好父亲,把父亲的慈爱给了曹丕兄弟,把父亲的威严给了曹丕,曹丕也会懂得“长兄如父”。既然曹植、曹彰等人对曹丕没有政治上的威胁,曹丕顺顺利利成为世子、太子乃至魏王,曹丕哪里需要像防贼一样防着自家兄弟?曹植参与军机,曹彰领兵出征,这样的家庭和睦是曹操本该有的。
如果曹操懂得如何做个好父亲,曹植、曹彰也会懂得如何当个好弟弟,曹丕懂得当个好哥哥好儿子,曹丕真不需要成天生活在紧张中,也不会36岁英年早逝。曹操在时,曹家名将辈出,曹操无需猜忌任何一位亲人。曹操死后,曹操的后人竟然没有一位将才,曹真竟然是曹操养子才得到重视。为何曹家人才凋零?其中关键就是曹操对曹丕的“变态”猜疑,导致曹丕即位后对自己的兄弟“变态”猜忌。曹丕不愿意把权力交给自家兄弟,曹家如何有将才成长起来?
曹操对曹丕的猜疑,还导致曹丕“有样学样”猜疑自己的儿子曹叡。曹丕在曹操那里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也不懂得如何善待家人,直接导致曹叡“有样学样”猜忌自家兄弟。曹丕杀妻甄夫人,曹叡杀妻毛皇后,这样的家庭如何有兄弟之间的情谊?
曹家的兵权逐渐不再掌握在曹家兄弟手上,曹魏太和二年(228年)曹休病逝后更是曹操的血缘亲属不再有人掌握兵权。等到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举国兵权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掌握在曹操血缘家族之手,眼巴巴看着司马家族控制朝政。
如果曹操地下有知,他会后悔不该为儿孙抢来皇权,还是不该对儿子太苛刻没有给他们家庭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