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为何不抵抗,东北军不抵抗的真正原因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为蒋介石、张学良等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现在网上一些人认为东北军“一枪不放”丢掉东北,这种看法是不公正的。需要对丢失东北负主要责任的,首先应该是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军高层将领,其次是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高官。东北军,或者东北人不应该背这个锅。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明确给部下发指示,要避免冲突,日军若发起进攻,东北军应撤退。9月19日,张学良会见记者时说:“东北军既无抵抗之力量,亦无开战之理由,已经电沈,严饬其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
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发表公开演讲,强调:“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解决。”
面对事变,东北军大部都在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
国民政府又是如何应对九一八事变的呢?国土被侵略,作为中央政府应该第一时间派出援军,与东北军一起抵抗侵略。但是国民政府没有向东北派出一兵一卒。或者,国民政府也应该给出金钱、物资上的援助,但这些也没有做。国民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调解上,希望国联来主持公道。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几乎没有任何实权,怎么有能力管住日本?
九一八事变后,虽然大部分东北军执行了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但是英勇抵抗的也有不少。下面是东北军的抗日事迹。
马占山领导的嫩江桥抗战
1931年10月13日,日军以及汉奸张海鹏部伪军进犯齐齐哈尔,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率军抵抗,双方在嫩江两岸对峙。在嫩江桥阵地,马占山率部痛击敌军,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日军死伤七百多人。
之后,日军派出8000人的援军,并有飞机、坦克助战,奋战多日后,马占山部弹尽粮绝,伤亡过半,被迫撤退。
之后,马占山部撤退至三间房阵地,在此地又顽强抵抗日军。
黄显生、熊飞等人的抵抗
辽宁省警务处长黄显生、沈阳警察局监察长熊飞领导三个公安骑兵总队,在1931年10月、11月多次击败伪军。他们又和张树森的骑兵第三旅、常经武的步兵第二十旅、张廷枢的步兵第十二旅一起在大凌河防线防备日军。日军出动三个旅团发起进攻,中国守军与敌人展开激战。
哈尔滨保卫战
1932年2月,日军进攻哈尔滨。依兰镇守使、步兵第24旅旅长李杜、丁超等率部发起了哈尔滨保卫战,激战数日后,守军损失严重,被迫撤离哈尔滨。
东北军第二十二旅赵毅率部在哈尔滨附近的双城抵抗日军,他们先击溃了伪军刘宝麟旅,又伏击日军长谷部旅团,打死打伤日军48人。
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以东北军官兵、警察为骨干,会同各地民众,形成了遍布东北的义勇军队伍。
黄显生、熊飞领导的辽西义勇军,人数有6万多。他们曾经伏击了关东军某联队,击毙日军数十人,包括联队长古贺传太郎。辽西义勇军一直坚持抵抗至1933年5月。
原凤城县公安局长邓铁梅等在辽南组织了东北民众自卫军,他们多次袭击日伪军,攻下了凤凰城,队伍发展到1.5万人。他们坚持斗争至1935年6月,最终义勇军将领邓铁梅、苗可秀被俘,壮烈牺牲。
原东北军军官李纯华于1931年12月在海城组织了辽南义勇军,队伍发展到1万余人。他们在海城等地不断袭击日伪军。
在辽东地区,东北军军官唐聚五组织了“辽宁民众自卫军”,部下有十万人,他们在通化等地与日军作战数百次,威震辽东。
在辽北蒙边地区有高文彬等领导的义勇军,他们有1万余人。他们在开鲁县曾经伏击了一支500多人的日伪军部队,击毙日军大佐一名。1932年6月高文彬率部攻打通辽,7月收复康平。后来高文彬被日军俘虏,队伍逐渐溃散。
吉林省内有李杜、丁超领导的吉林自卫军,以及冯占海领导的吉林抗日义勇军。他们都是以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武装。李杜所部控制了吉林八个县,后在日军进攻下,大部撤入苏联境内。吉林省内的义勇军还有东北军军官王德林领导的吉林国民救国军,其部下有周保中等。
黑龙江的义勇军由马占山、苏炳文领导。马占山部有7万多人,苏炳文部有1万多人。苏部义勇军与敌顽强作战两个月,战败后退入苏联境内。
东北义勇军在1932年发展到30万人,但是他们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系统,没有充分依靠、发动群众,敌强我弱,他们也得不到国民政府的任何援助,经过近两年的斗争,东北义勇军基本被日军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