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匈奴如此看重汉朝俘虏,汉朝和匈奴战争有多惨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此人虽然最终叛国投降,但一般史家也不忍过于苛责,这就是汉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此人力战被俘,无奈投降,某种程度可以理解,所以关于他的评价一直相当复杂,有人给予同情,但在汉胡矛盾尖锐的时候,对李陵的批评声音就开始增多。
不过,抛开这些先不论,咱们可以看到另一个情况:李陵在匈奴的确是受到极高的礼遇的。且鞮侯单于赞赏李陵的壮勇,将女儿嫁给他,并封他为右校王。李陵也接受了匈奴人的生活方式,从此融入了匈奴生活。
这就有点意思了,大家知道,此时汉匈已经出现了全面战争,双方可谓势如水火,对方有人投降自然可以用,但如此重用实在不正常。大家想想抗日战争时间,中国这边的汉奸,有能成为日本人心腹的吗?伪满洲国的一堆小丑只不过是日本人的傀儡而已,而汪伪政权即使是汪精卫,也难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那么,匈奴如此厚待李陵是为什么?
这首先从匈奴的特殊情况说起,匈奴政权是第一个严重威胁中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在全面对抗的过程中,综合国力是很重要的。那么,匈奴在综合国力上最大的短板是什么呢?答案是人。
是的,匈奴太缺人了,当时汉朝数千万人,匈奴人口不过100余万,大体就相当于汉朝一个大一点的郡,所以它最多只能靠着机动性骚扰汉朝几个边塞。但实际国力根本无力与汉朝抗衡,所以匈奴是非常期待更多人口的。汉朝俘虏都是青壮年,那自然要好好利用,而良将更是难得。所以,与其杀死、虐待他们,还不如好好利用。毕竟仇恨是过去的事,从国家角度看还是未来重要。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并非民族国家成型的时候。
说到这个,还是以日本举例,抗战时期,中国的汉奸完全就是一群败类,不仅中国人瞧不起、日本人也瞧不起。但是,再往上算,另一个被日本侵略的民族,这里面的民族败类待遇就好得多,这就是朝鲜,朝鲜的“韩奸”很多都封了很高爵位,朝鲜王室甚至直接被并入日本皇室,称为“李王家”,当然朝鲜人在日本也是备受歧视,成为二等国民,但无疑好得多,贵族更是如此。
日韩合并是1910年,中日战争不过是20余年后,为何差别这么大?
这实际上是民众心态的变化,大家再往前看,明清战争期间,明朝也有很多降将,当然这些人现在往往也为人不齿,不过通常也不至于和汪精卫等人位列同台。至于之后清廷,尽管也有满汉之分,但汉人重臣也极多。再往前到元代,史天泽等豪杰受到的重视更甚,在文学作品也能反映,《射雕英雄传》中铁木真如此厚待郭靖,可有半点蒙汉之分?而元朝灭亡后,殉节的汉臣更是不胜枚举。
这是为什么呢?不是说民族矛盾吗?
根本原因是:工业时代之前,阶级矛盾是远远大于民族矛盾的。现代人的民族认同实际上是工业时代之后的产物,只有工业时代,人与人之前才有强烈的组织性并且生出共同体意识。在这之前呢?在这之前,一个民族连语言都不一定能统一,大部分人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的村庄,接触的也就那几个邻居,和官府唯一的接触就是交税和徭役,除了少数知识分子和商人见过点世面,大部分人眼界就这么大,你不可能指望他们有很强烈的民族情感。毕竟,大部分情况下,谁来统治对他们影响都不大,他们照样种田,给地主交租。
所以,在封建时代,忠诚通常是对于个人的,这是一种“忠君报主”的价值观,比如中国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日本的“武士道”,而且只限于一些受过这种价值观熏陶的人。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投降就投降呗。那么,如果有名望的人投降了呢?哎呦,那人家可是克服了忠君价值观的,对方自然有表示(不行!得加钱!),那就需要厚待。
所以,抗战时期,中日两民族势同水火,汉奸自然被鄙视;日本吞并朝鲜的时候,虽然民族矛盾也尖锐,但毕竟是20世纪初期,日本身上还有些旧君主国残留,而朝鲜一些卖国贼也只是认为换个旧主;再往前,那就更淡了…….
到了汉朝,那华夷之辩都还是萌芽期,投降不体面,但远没有那么大的心理道德负担,接纳降将自然没问题。
尤其是,当时汉人对于匈奴人有优势,一方面文化更先进,另一方面很多人都有更强的技术,如耕种、建筑、医学、军事等,这些人才当然要重用,同时期的朝鲜半岛、日本对于中原移民都高度重视。
那汉人对于外族降人如何呢?当然,一点排斥没有也不可能,要不然之后也不会出现刘渊的叛乱,但大部分情况下,在汉朝这个时期,汉人对外族通常也没有如此尖锐的排斥,这里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汉昭帝刘弗陵的四大辅臣之一,金日磾,就是匈奴人,而且还是被俘的匈奴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