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是个好人吗,胡雪岩是个什么样的人
百年来,民间始终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为了解救被洋人欺压的贫苦蚕农,为了给刚刚起步的民族工商业争一口气,有晚清首富美誉的胡雪岩,激情豪迈、大义凛然地拿出了全部家当2000万两白银,以一己之身与如狼似虎的洋人们打了一场不仅高尚而且惨烈的“生丝大战”。
只可惜,在这场极具象征意义的中外商战中,胡雪岩遭到了洋人的阴险算计,李鸿章、盛宣怀之流的恶毒猎杀,最终倾家荡产、一败涂地。
中国历史惯常以成败论英雄,但对于事败人亡的一介商人胡雪岩,民间却抛弃了这种观念,给了他很高的礼遇,百年间,无数人视他为商界纵横的偶像、虽败犹荣的悲情英雄。
然而,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历史人物,名声一旦过誉或者尽毁,那他的真实面孔上一定涂抹着一层厚厚的胭脂,从这个角度讲,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那个胡雪岩,多半不是真实的胡雪岩。
与许多被涂抹的庙堂大人物不同,胡雪岩作为一介商人,还没有足够的资格进入庙堂胭脂房,他的历史形象是民间自发涂抹出来的。
有一点应注意,民间百姓看待知名大人物,往往是捕风捉影,不辨真伪,人云亦云的,用现在的话说,只要人设能讨得老百姓的欢心,哪怕它很粗糙,也很容易流传开来,并成为传奇。
如果用理性的,有根有据的态度看,那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胡雪岩也许就是这么一个精心打造出来的人设——
至于真实的胡雪岩究竟是什么样?
最好还是从那场“生丝大战”的关键之处说起,那就是胡雪岩到底有多少钱,为这场轰动一时的商战,他究竟投入了多少资金?
弄清楚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当然应该是胡雪岩本人的财务账目,遗憾的是,胡雪岩被抄家后,一切有关他的直接资料几乎丢失殆尽了。
之所以会这样,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有些不能示人的账目被胡雪岩销毁了;第二、负责抄家的官员垂涎大清首富的财产,让一些资料消失有利于他们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第三、跟胡雪岩有经济往来的各级官员,不想让有些东西浮出水面。总之,在胡雪岩一败涂地后,胡家的豪宅内除了哀尘,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
说胡雪岩掏空家底,拿出两千万两银子投入这场商战的,都是民间野史的记载。《海光》杂志说,胡雪岩“二千万两出,一千二百万两归家”,一场商战下来,胡雪岩亏了整整八百万两银子。
清代的《见闻琐录》中也说胡雪岩损失了八百万两银子,而说的最少的《慎节斋口存》则记载,胡雪岩“损耗六百余万金”。
然而,另一些相当严谨的史料却用确凿的事实数据否定了民间野史的说法。
据英国领事馆的相关报告记载,胡雪岩大批囤积生丝,始于1881年6月,当月他买进了3000包生丝,到1882年5月,胡雪岩的生丝存货量达到了8000包,10月则达到了14000包。
另据1883年12月9日《申报》的报道,胡雪岩在脱手这批生丝时,先将2000包卖给了怡和洋行,后来又分两次将6000包以及7000包卖给了天祥洋行,实现了清仓,据此推算,胡雪岩囤积的生丝最多不过15000包。
那15000包生丝是个什么概念,又值多少钱呢?
在胡雪岩大量买进生丝的1882年,全国的生丝供应量大概在50000包,1883年有所减产,但也有30000包左右,两年加起来有80000包,如此算来,胡雪岩囤积的生丝,约占两年总量的17.5%,客观的说,这个持有量对市场应该拥有巨大的发言权,可以拉高价格,但要说垄断,操纵价格,则远远没到那个程度。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可能会说,这么算不全面,当时还有许多华商参与了胡雪岩的一致行动,将他们囤积的生丝加在一起足以达到垄断的程度。遗憾的是,有史料能证明,这只是民间的美好愿望,当时参与胡雪岩一致行动的华商,少有实力,据统计,他们囤积的生丝只有两三千包,加在一起,根本起不到关键作用。
也就是说,胡雪岩通过这场商战赚钱可以,但要让外国洋行屈服,则完全不可能。
再来说这15000包生丝值多少钱?
在胡雪岩历时两年的囤积拉升下,上海的一级生丝价格持续走高,到1882年9月,每包生丝已经涨到了17先令4便士,远高于伦敦交易所的16先令3便士。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883年10月9日,胡雪岩开始抛售囤货,他先将2000包生丝卖给了怡和洋行,每包的价格高达380两,随后又将剩下的囤货卖给了天祥洋行,价格虽有所下降,但每包的价格依旧高达372.5两。
有这两家洋行留存下来的数据,足以颠覆民间流传的说法——胡雪岩先拿出家底囤了2000万两银子的生丝,后又被迫低价抛售了这批生丝,亏损了800万两银子。
事实上照抛售时的高价算,胡雪岩囤积生丝最多不过投入了570万两银子,抛售之后并没有损失多少,英国驻上海总领馆对此有估算:由于金融吃紧,胡光墉不得不抛售手中生丝,生丝价格于是急剧下落······如果算上投资建设沪上丝厂的款项、预付蚕农定金等因素,胡光墉的损失至多在150万两左右。
照这么说,水落便石出了一部分——为这场商战,如果胡雪岩的确掏空了家底,那他根本就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富有;另一种情况,如果胡雪岩的确有2000万两银子的家底,拿出四分之一多一些来跟洋人对战,则远没到为家国情怀,拼光一战的地步。
更不可思议的是,区区150万两银子的亏损,堂堂大清首富居然扛不住!
讲到这里,进一步深究胡雪岩究竟有多少家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如果用怀疑的视角观察,胡雪岩这个大清首富,有些做派的确可疑。
可疑在哪里呢?
关于胡雪岩奢豪的段子,民间流传的太多了,胡雪岩高调露富几乎到了不正常的程度。
不妨来讲两个。
有次经过一家成衣铺,有个姑娘倚门而立,颇有美色韵味,胡雪岩多看了两眼,不想这姑娘察觉后竟关门而入,那举动似在讽刺胡雪岩,癞蛤蟆休想吃得天鹅肉。
胡雪岩品出其中意味后,很是嚣张,他先是开价七千两银子,收了这姑娘。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洞房花烛夜,胡雪岩开樽独饮,对躺在床上的姑娘只有冷看,没有其他。
看完了,胡雪岩大笑而言:“汝前日不使我看,今竟何如?”
说完,挥袖而去。
第二天,胡雪岩派人告诉姑娘:“房中所有悉将去,可改嫁他人,此间固无从位置也。”
结果,这个只被看了一夜的姑娘,获得两万余金,竟成了富婆。
再讲一个,胡雪岩买东西,对方开价如果低了,他会相当的不高兴,胡雪岩的逻辑很简单,你在我这里开低价,那就是羞辱我,我是大清首富,你不在我这里赚钱,还能到哪里赚钱。
试想一下,胡雪岩可是穿梭在商场、官场中的绝顶聪明之人,许多钱挣的根本上不了台面,如此高调露富,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难道他不懂?
这显然不可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只能有一种解释,胡雪岩根本没有那么多财富,他的高调露富其实是刻意的,处心积虑的包装,因为这么做,能让市场以及政商两界的各种人物更加看好他,换言之,将自己包装炒作成大清首富,不仅有利于他向市场投喂定心丸,而且有利于他站在巅峰处呼风唤雨。
在过去,这种手段或许并不常见,但在现如今,许多金融大案中都能见到这种疯狂可怕的自我包装。
事实上,胡雪岩刻意包装的可疑之处远不止炒作出一个大清首富的名号,在生丝大战以及做慈善上,他似乎也有类似的做法。
长久以来,中国生丝的国际行情,其实并没有操纵在洋商手里,而是操纵在中国的丝行手里,只是随着19世纪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量蒸汽轮船投入中欧航线,加之意大利等地的生丝产量逐年大幅提高,生丝的定价权这才转移到买方手中。
但胡雪岩却用极具爱国情怀的口号,将这种主要由市场因素造成的定价权转移,炒作成了洋人的经济侵略。
对胡雪岩而言,这么做自然是好处多多,一来可以粉饰拔高自己,二来有利于大肆收购。
说的通俗点,这就是用道德绑架国人,方便自己大肆赚钱。
再说胡雪岩做慈善。
晚清时节,胡雪岩不仅有大清首富的名号,而且有大清首善的美名。据相关史料显示,左宗棠在为胡雪岩请赏时,有一个说法,胡雪岩慈善捐款,累计约为20多万两,但胡雪岩通过做慈善得到的朝廷封赏,拿到的各种好处,则远远大于这20多万两银子。
因此有人说,做慈善对于胡雪岩而言,就是拿出一小部分“不义之财”,再去赚更多的“不义之财”。
猛一听,这种说法似乎很偏激,但如果深入了解胡雪岩的赚钱之道,你会发现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胡雪岩赚钱,主要有几种途径,一是特权生意,为朝廷采购军火、机器、筹措外资贷款;二是正常生意,比如生丝、大米等大宗商品的倒卖,或者钱庄、当铺等金融行业。
在这些生意中,有一笔有足够的史料支撑,可以查的一清二楚,那就是由胡雪岩经手的左宗棠六次“西征借款”。
在这六次西征借款中,外资银行实际收取的年利率为8%—10%,但胡雪岩报给大清朝廷的利率则高的出奇,第一次、第二次借款,上报的年利率是18%,第三次是10.5%,第四次、第五次是15%,第六次是9.75%。
这浮报出来的近290万两统统进入了胡雪岩的腰包,不仅如此,外资银行还一共付给了胡雪岩总共250万两左右的佣金,也就是说,经手这六次借款,胡雪岩总共赚了近540万两,比外资银行实得利息约500万两,还多出40万两。
此事在当时曾引起朝中大佬的强烈不满。
两江总督刘坤一实在看不下去,曾致书左宗棠:“此间认借洋款,自不能不照胡道(胡雪岩)办理,以期妥速。然每百万利银至二十四万之多,所耗不赀,我中堂想亦万不得已而偶一为之也。”
但让刘坤一没想到的是,左宗棠并非“偶一为之”,而是高息连借六次,而且最后两次借款时,西征的军事行动已经停止,本无必要再高息借款,但左宗棠还是照借不误,其中的内幕实在叫人浮想联翩。
曾国藩的儿子,时任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反应更为激烈,在日记中他痛斥胡雪岩:“葛德立(曾担任中国总税务司赫德的秘书)言及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报一分五厘,奸商谋利,病民蠹(du)国,虽籍没其资财,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而或委任之,良可慨已。”
还有人为胡雪岩算了一笔账,按照当时民间拆解流行的利率12%计算,胡雪岩从“西征借款”中浮报所得近290万两,仅此一笔每年就能稳赚近35万两的利息,这一笔不义之财,一年利息就抵过了他做慈善的所有开支,如此说来,他真的是胡大善人吗?非也。
算过这笔账,六次西征借款就豪赚那么多,再回来看胡雪岩究竟有多少家底,2000万两似乎又是可能的。
但即便如此,到胡雪岩走向末路时,一切依旧无济于事,因为无人知道,他的巨额家底究竟去了哪里?
总之,他这个大清首富是名不副实的。
有朋友可能会问,生丝大战,胡雪岩只亏了150万两左右,他怎么就彻底倒了呢?
这就要来说说胡雪岩真实的败亡经过了——
在当时,胡雪岩囤积的生丝虽然及时出手了,但价银却没有第一时间回到手里,也就是说,胡雪岩卖了生丝,钱却没能及时拿到。
恰在此时,西征借款中有一笔80万两的还款即将到期,关键时刻,李鸿章、盛宣怀授意淮系人马上海道邵友濂,务必用各种办法,将各省的解款拖延二十天,以实现对胡雪岩的猎杀。
李鸿章、盛宣怀的猎杀之所以如此精准,皆因当时的电报网络掌握在盛宣怀手中,盛宣怀对胡雪岩的资金实况及调度,了如指掌。
待胡雪岩掏空阜康钱庄存银,先行垫付这80万两之后,盛宣怀果断煽动发起针对阜康钱庄的挤兑狂潮,从而对胡雪岩完成了致命一击。
此时的胡雪岩,身后就是一个无底洞,仅举一例,足让所有人触目惊心,朝廷查封阜康钱庄时,仅京城分号就查出亏欠公私款,金额高达1200万两之巨。
这些巨额的钱财究竟去了哪里?
无人知道。
窥得内幕的人仅仅知道,胡雪岩原来是一个空心大佬官,他编造的繁华只是一场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