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为何动不了袁世凯,什么原因
自1901年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来,在极短的时间内,袁世凯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
到了1905年,随着北洋六镇编练成军,五镇尽握其手,袁世凯的权势更是达到了让清廷上下深为忌惮的地步。
自知时日不多的慈禧当然是最警觉的那个人,为了阻止袁世凯膨胀成“王莽、董卓”式的乱臣贼子,很快,她便在朝中刮起了一股打压袁世凯的寒风。
袁世凯嗅出其中的凶险后,随即向慈禧示弱,他主动提出愿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一、三、五、六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
对此,慈禧虽放下了杀心,却没有放下戒心。
在慈禧看来,不将袁世凯收入“牢笼”,解除实权,不足以彻底约束住他的野心和破坏力。
于是“明升暗降”的老把戏跟着便上演了。慈禧颁下上谕,袁世凯奉旨进京,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
庙堂顶级高手耍弄权术,像来缜密异常,一招多谋。在明升暗降袁世凯这一节上,慈禧即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点,在调袁世凯进京的同时,她把在湖广经营多年的张之洞也调进了军机处。
慈禧此举用意何在呢?
一是不让袁世凯有所借口。
二是借机拔除张之洞在地方的根基。
三是布局今后,让张之洞在京城掣肘袁世凯。
如果大局尚能稳稳操住,慈禧的这一命调两人不失为一招好棋,但在大局已坏的局面下,她的权谋算计最终却只能换来一时的风平浪静。
袁世凯是个风险意识极强,极善提前布局的人。当得知张之洞将同期入京的消息后,他半道上就用最隆重的礼仪将张之洞迎进了直隶总督府。
虽说张之洞对袁世凯的发迹颇为瞧不上,但袁世凯却丝毫不介意此前张之洞对他的怠慢。据说,张之洞还没进入直隶地界的时候,袁世凯就为他准备了一份他怎么也拒绝不了的大礼。
什么样的大礼呢?
袁世凯知道张之洞好古,为此他特意给老前辈准备了三牛车的殷墟龟板甲骨。
果然,收下这份难得的大礼后,张之洞心情大好,对袁世凯的成见顿时消去了大半。
有了这层笼络后,袁世凯紧接着又大献殷勤,张之洞一进京,他便周到地为其安排了豪宅。殊不知,他这份晚辈的殷勤周到,背后其实藏着每时每刻的监视。
有传言,张之洞每天在府邸见什么人,袁世凯了如指掌。
又是笼络,又是巧妙地监视,慈禧大概也没能料到,张之洞刚到京城,就这样成了袁世凯的半个朋友,而且还近乎是透明的。
如果引申一下继续朝深了说的话,袁世凯对张之洞的笼络、大献殷勤还有更深层次的人情世故的智慧。说到底,张之洞跟他是同一背景的人,都是清廷骨子里排斥,影响力巨大的汉臣,这种同一背景决定了,只要他们不是敌人,尤其再是半个朋友,在关键时刻,他们一定能成为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从随后发生的那张著名的官场风云看,一切的确如此。
也许慈禧是真的老了,失去了往日驾驭群臣的一贯敏锐,按理说,此时将张之洞调入京城,她不应该闲置,而应该实打实地重用张之洞,只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掣肘袁世凯的目的。但受身边皇族少壮派的影响,慈禧只给了张之洞管理学部事宜的闲差。
这种境遇让张之洞产生了与袁世凯“同病相怜”的悲凉之感。
也许是感到了其中的不妥,在意识到自己即将撒手人寰时,慈禧在最后时刻恢复了往日的弄权水准,托孤之时,她只召见了三位军机,一位是即将接过权柄的醇亲王载沣,一位是满族军机世续,剩下一位便是张之洞。
而奕劻、袁世凯和鹿传霖这三位军机,一位被慈禧调离了京城,一位被不动声色地拒在了门外,剩下一位被直接忽略掉了。
然而,慈禧的临终托孤终究是苍白且吝啬了,除了形式上的重托,在实际权力上,张之洞没能获得任何辅佐弱主的实权。
更糟糕的是,光绪、慈禧相继崩掉后,以监国摄政王名义执掌权柄的载沣毫无权谋韬略,始一监国摄政,在北洋众将如何分化瓦解,朝堂汉臣如何分而驭之尚无腹中之策时,他居然就动了诛杀袁世凯的念头。
袁世凯感受到载沣的杀心后,虽然恐慌不已,但因为有巨大的回旋余地,所以他很快便拿出了文武双全的应对之策。
先说武的方面。
据说,袁世凯派其长子袁克定第一时间给北洋新军二号人物段祺瑞送去了一百五十万两银票。这一百五十万两银子既是袁世凯对段祺瑞的酬谢,也是袁世凯为段祺瑞准备的策应经费,可谓是银子里有人情世故,人情世故里有银子。
这一段在袁世凯的轶事中很有名,不久之后,段祺瑞便利用北洋新军中出现的一次斗殴事件,恰到好处地策划了一起足够让载沣胆颤心惊的“假兵变”。
借着”假兵变“,段祺瑞联络北洋六镇各统制,相继致电军机处:若听信御史之言杀袁宫保,北洋官兵一旦哗变,他们无法弹压,故请先革他们的军职再杀袁宫保。
相比武的方面,文的内幕因为涉及众多大佬,流传的并不广,但就精彩程度,其实远在”假兵变“之上。
文救,袁世凯的着眼点正是张之洞。
代表袁世凯登门造访张之洞的是有水晶狐狸之称的徐世昌。在张之洞面前,徐世昌先是大谈皇族少壮派亲贵的揽权内幕,诸如载沣即将出任陆海军大元帅,其两个弟弟将分任御林军统领和海军大臣,肃亲王善耆等人正酝酿裁撤军机处,铁良、良弼正着手计划将包括湖北新军在内的全国新军重新改编,以便陆军部彻底掌握军权等等。
如此将张之洞刺激一番后,徐世昌接着专门为之杜撰了一则传闻:铁良等人正图谋张之洞一手创建而成的汉阳兵工厂。
总之,待这一套说辞说完,载沣欲杀袁儆张,借袁排除一切汉臣的效果让徐世昌暗示的淋漓尽致。
张之洞听完,无法不感同身受,因为他看到感到的也正是如此。
这时候向袁世凯伸援手,与其说是救袁,不如说是捍卫自曾国藩以来形成的汉臣权势。
因此张之洞最后对徐世昌说,托你转告袁慰庭一句话,宜处处留心,不可大意。老夫该做的事,老夫一定竭力去做。
拿到张之洞的这个态度后,袁世凯随即开始着手第二步,请奕劻出面放狠话,同时再让他说出重要一语,张之洞是托孤重臣,此事当问询于他。
此时的奕劻早已让袁世凯用银子喂成了傀儡,所以他很快向载沣发出了威胁,诛杀袁世凯,激起北洋新军兵变,你弹压的了吗?
威胁完,紧接着为袁世凯递话,张之洞是托孤重臣,他的意见你听过没有?
这大概也算是官场中难得一见的双簧戏了,幼稚的载沣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他能做的唯有屁颠颠地按照袁世凯的”指示“去行事。
见面之后,张之洞对载沣说了什么呢?
历史上很有名。
张之洞以国之老臣、重臣的口味对载沣说,以区区御史一纸弹章诛杀重臣,未核查落实罪行断不可行。眼下主少国疑,当国者应小心谨慎,草率诛杀大臣视为不祥。
如此严正警告后,据说之后张之洞还用讲旧事的方式给载沣上了一课。
张之洞向载沣讲起了咸丰慎办樊燮状告左宗棠的掌故,言下之意,正因为咸丰慎之又慎,最终才保住了大清的一根柱石,而今日的袁世凯也是大清的一根柱石。
毫不客气地讲,自打辞别张之洞后,载沣就沉重地感觉到了,袁世凯不是他想杀就能杀的。这里有他的无奈,也有他的幼稚失策,他没能深刻地意识到,若想成功诛杀袁世凯,必须先做好两项功课,一是分化北洋,二是笼络住张之洞这样的汉臣。
但话又说回来,即便载沣意识到了,他也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他完全不是能做好这两项功课的雄主。
讲这一段官场风云,大多数版本到这里就结束了。为此,很多人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载沣太优柔寡断了,那时候他要是一意孤行地杀了,未必就能招致北洋大乱,权柄不保。
然而,事实上却是袁世凯压根没给他这样的机会。
此话怎讲呢?
彼时,当奕劻和张之洞施完压之后,袁派意识到载沣仍有一意孤行的可能,所以他们的拯救行动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还有第三步。
这第三步可谓是把载沣的缺点抓的死死的。
如同帝王学大家王闿运说的那样,道光其子尽是懦弱无能之辈,尤其是醇亲王一支,老醇亲王没有霸才,其子光绪、载沣都是懦弱无能之辈,具体到载沣头上,此人除了没有雄心,竟还没些惧内。
袁派断载沣一意孤行的可能正是从此处下手的。
载沣的嫡福晋是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他的哥哥长麟很想执掌大清海军军权,而她本人也有效仿慈禧之心。抓住这个要害,袁派随即弄出了这样一手,奕劻、张之洞、鹿传霖加上尚未罢官的袁世凯,四位军机大臣可以力挺长麟出任海军大臣,但有一个前提,瓜尔佳氏必须给载沣吹有效的枕边风,扼杀载沣一意孤行的可能。
最终,一心想重振娘家权势的瓜尔佳氏接受了这个交易。
说到这里,直有这样一种感觉,这阶段的袁世凯看似危在旦夕,但真正四面楚歌的却是载沣,这位纸糊的摄政王要官场智谋没官场智谋,要官场世故没官场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