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为什么宋代女子普遍晚婚,宋朝的婚姻制度

时间:2023-07-11 09:43:42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奴家名叫卢绣,小名袅袅,家住汴梁城内金水河旁。娘亲是宗室女,因家道中落,经济困难,外祖父迫不得已将娘亲下嫁给了富商之子,也就是我的爹爹,卢元昌。现如今,爹爹继承了

奴家名叫卢绣,小名袅袅,家住汴梁城内金水河旁。娘亲是宗室女,因家道中落,经济困难,外祖父迫不得已将娘亲下嫁给了富商之子,也就是我的爹爹,卢元昌。现如今,爹爹继承了家业,经营着一家酒肆,鹌儿市十字口口北的熙春楼便是。

据娘亲身旁的女使惠兰说,自从娘亲嫁到卢家,借着外祖父的关系,爹爹前后打点,有了官家的庇护和照应,卢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才有了现在日进斗金的熙春楼。

每每讲到这儿,惠兰总是一副"小娘子,你真好命!"的表情。其实,我才不关心家里的酒肆有没有日进斗金,毕竟这产业以后肯定是要分给我底下几个弟弟的。我最关心的,还是我的婚姻大事,不怕你们笑话,奴家今年已经十八了,早已过了法定结婚年龄。

为什么宋代女子普遍晚婚,宋朝的婚姻制度

一、宋代关于女子初婚年龄的规定

宋代法定的婚龄沿袭了唐开元年间的规定,"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惠兰经常吓唬我说,像我这么大岁数还没嫁出去的姑娘,放在以前是要被绞死的。的确,我们这个年代对于女子的结婚年龄放宽了许多,官府并没有强制性的早婚规定。要知道,从前的执政者们为了鼓励人口增殖,促进发展生产,增加兵员,历来都是提倡早婚早育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报吴仇,规定凡男二十,女子十七不嫁者,就要罪其父母;汉代的惠帝为了增加劳动力,曾发布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岁不嫁,五算",也就是说十五岁还不嫁人的姑娘,家里就要多交五倍的人头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强制早婚,晋书记载:武帝通令全国"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女子年满十七,父母还没将其嫁出去的,就要让地方官员来负责嫁配了;最可怕的是北齐,北齐后主规定,"女年20以下14以上未嫁,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以赋税作为惩罚就算了,结婚晚了还要罪及父母,甚至动用极刑,简直难以想象。

为什么宋代女子普遍晚婚,宋朝的婚姻制度

二、为什么宋代女子普遍晚婚

虽然,按照律法,像我这个条件的,用你们的话说,算得上是"黄金剩女"了,但其实,在我们这个年代,女子十八岁未嫁的并不稀奇,汴梁城内大名鼎鼎的才女李清照就是十九岁才嫁给赵明诚的。同我闺中交好的两个姐姐,也都是到了二十岁才风风光光地嫁出去。那么为什么我们律法明明规定女子十三即可婚嫁,宋代女子还是普遍晚婚呢?

为什么宋代女子普遍晚婚,宋朝的婚姻制度

1.部分民众有了对早婚早育危害的认识

虽然我朝律法规定女子十三听婚嫁,但有不少人认为在生理未成熟的情况下,早生早育多生恶果,对此,医论著作《褚氏遗书》中早有论述:"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我朝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温公司马光就建议将婚龄修改为男年十六、女十四以上。朱文公朱熹,在其《朱子家礼》中也写明"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嫁",尔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凡民间嫁娶,皆依朱文公家礼行男女婚姻。

我那信奉孔孟之道的爹爹也常常在家里议论律法规定的婚龄过早。儒家主张女子二十而嫁,这样才通于织纤纺绩之事,黼黻文章之美。若是早婚,则上不足以事舅姑,而下不足以事夫养子。每当娘亲为我的婚事着急上火,爹爹总是正襟危坐,缓缓道出一句,"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多夭"。这点我倒是挺认同的,若不然,我现在学习的艺业可就必须要早早地学完啦。

2."厚嫁女"之风盛行,经济困难导致晚婚

对于我"剩女"的名头,尽管"教化不明"也算是一个好理由,但娘亲心里清楚得很,我那好面子的爹爹之所以这样说,是在给我攒嫁妆呢!宋代盛行"厚嫁女",一般来说,商议婚事的时候,男方出的聘礼和女方随附嫁妆的丰厚程度都是双方家族考虑婚姻的前提,但我们宋代的婚姻尤其注重女方嫁妆的多寡,所以,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平常百姓家,如果生了女儿,都要为女儿置办丰厚的妆奁,甚至有的大户人家从女儿一出生就开始为嫁女攒嫁妆了。因为嫁妆代表着女子在夫家的地位,嫁妆越多,女子在夫家的地位也就越高,而且,宋代律法规定,嫁妆归属于新娘,即便是以后家族分家、或者新娘逝世,夫家也没有嫁妆的所有权。所以,爹爹为了我以后在夫家的日子能好过些,自我十岁起就开始利用酒肆之便,搜集各类奇珍异宝,为我置办妆奁。

为什么宋代女子普遍晚婚,宋朝的婚姻制度

我知道爹爹是心疼我,但不可否认的是,"厚嫁女"的习俗助长了攀比之风,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嫁不起女儿,甚至,金枝玉叶的宗室女们也有因无法及时筹措嫁妆而晚婚的,还有些经济困难的宗女,为了家族的荣耀,以自愿不嫁为托辞,终生未嫁。官宦家庭中,晚婚的女子也大有人在。

"南丰先生"曾巩,家里世代为官,家族背景显赫,却有九个妹妹,难怪曾巩连连喟叹"大惧失其时,又大惧其所归",称自己孤贫积弱,无法帮几个妹妹完成婚事;陆放翁也自言家贫,女儿到了二十还不敢议婚事,为了此事,他还曾上书请求给儿子捐官,来补贴家用。眉州大文豪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特地卖了他在河南新乡购置的一块好地,凑了九千四百缗,换算成你们的人民币那可是282万元!难怪大家都说苏文定这是"破家嫁女",想必,大文豪苏轼给自己亲侄女儿添妆也花费了不少钱吧。宗室、朝廷官员为筹措嫁女费用尚且艰难,平常百姓家庭更不待言了。

近些年,侈俗益滋,漳州、桂州、蜀地尤盛,听惠兰说,蜀人娶妇,必要求女方准备富厚的嫁妆,平常百姓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就为了嫁女儿,一些贫穷人家害怕高额的嫁妆而溺杀女婴,还有些家庭的女子因为嫁女成本过高,没法儿嫁人,只能孤独终老,真是可悲!

为什么宋代女子普遍晚婚,宋朝的婚姻制度

3."榜下捉婿"之风盛行,为慎选其婿而晚婚

虽然对于我的家庭来说,嫁妆不算是难事,但一直以来,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都不高,古代社会,把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种,"所谓末者,工商也",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商人总是受人轻贱,被人鄙视,这也一直是爹爹的心结。

不过,在我们这个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对商人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范仲淹在《四民诗》中问道:"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学者陈耆卿否定"农本工商末"的观念,他认为"商勤于贸易,可以积财货",与士农工一样,都是百姓的本业。除此之外,宋代律法上也放宽了对商人的种种限制,颁布了一系列的"恤商"法令,就连"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禁令也有所突破。不过,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富商们还是会选择与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进行联婚。

我们宋朝以文立国,世人皆重文重才,于是乎,选择与有功名在身的进士联婚就成了一种新风尚,我那顶着富商名头的爹爹亦是如此,虽然家里有产业,但他仍想让我的两个弟弟入仕,参加科考。我这边呢,则想让我择善士而嫁,所以,真要论起我的婚事来,爹爹可是比谁都着急,毕竟我的两个弟弟年岁渐长,眼看春闱将近,可商人之子入仕条件相当苛刻,要是我能嫁给士大夫,无论是在他们的仕途还是婚姻上,夫家都能帮衬一二。

爹爹的想法呢是很好的,但我这个富商的女儿想要嫁给士大夫,着实不易啊!放眼望去,现如今的妇人女子皆知爱才,就连皇帝们都想要求得儒生为婿,英宗出嫁皇女,访求儒门、理宗也想要以进士第一人尚主。公卿大家们每逢科场,也不问阴阳凶吉或家世,直接选择通过了考试的士人作女婿,宰相晏殊的女婿便是宏词科出身的名相富弼,富弼的女婿又是连中三元的冯京。还有一些官员,抢在士人及第之前择婿,宰相李沆看重了王沂公的才华,断定他日后定能科举高中,于是招他为婿,后来王沂公果真金榜高中,得了第一名。

为什么宋代女子普遍晚婚,宋朝的婚姻制度

前段时间,开封府尉氏县的茶商马季良,娶外戚的女儿而授光禄寺丞,由皇帝亲自召试馆职,消息一出,在汴梁城内引起了一阵轰动。爹爹得知消息后,喜上眉梢,连着几天就跟打了鸡血一下四处打听消息,也想加入到"榜下捉婿"的大军中。听说之前宰相贵戚选婚于科场,有些大商人也在其列,他们"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无非是多花点钱的事儿嘛",爹爹总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而我却很悲观,看两个弟弟每天埋头苦读的样子就知道,金榜题名绝非易事,世上哪有那么多的第一名呢?这三年间,数十万考生中也不过中取了三四百人,要是这天下的女子都要"择善士而嫁",怕是不少女子要蹉跎了青春。程颐之女文德兼备,想要找一个与之相配的夫婿,访求七八年,未有可者,直至其死,也未遇贤者。更何况,一个为了我爹爹的钱财而被"捉"来的夫婿,我又怎敢与之托付终身呢!

三、"厚嫁女"及"榜下捉婿"风气对的社会影响

正如我前面所说,"厚嫁女"和"榜下捉婿"风气的盛行,虽然打破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在宋朝上下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对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其一,男女比例失调。由于"厚嫁女"风气的影响,许多家庭不堪重负,时有溺杀女婴的事情发生,世人多追求男多女少的家庭结构,造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社会发展;

其二,娶妻论财之风日盛,社会上嫌贫爱富的现象比比皆是。宋代婚姻中,男方会向女方索取财物,并以此进行攀比,人们盲目地追求名利,社会价值观念扭曲,孳生了腐败。

唉,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遇到我的如意郎君!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