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疑案

时间:2023-07-20 09:50:54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公元前597年,晋国发生了一场赵氏灭门惨案,历史上称之为下宫之难。 然而下宫之难作为一个历史名词似乎太过专业,或许不能为大众所熟知,但若说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公元前597年,晋国发生了一场赵氏灭门惨案,历史上称之为"下宫之难"。

然而"下宫之难"作为一个历史名词似乎太过专业,或许不能为大众所熟知,但若说起"赵氏孤儿",知道的人恐怕就会更多一些了。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疑案

元代纪君祥据此创作了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冯梦龙又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小说《东周列国志》,2010年,著名导演陈凯歌又拍了一部名为《赵氏孤儿》的电影。正因如此,人们多知"赵氏孤儿",而少闻"下宫之难"。

不管怎么说吧,戏曲也好,小说也罢,乃至电影,其中的情节大致都是以《史记》的记载为蓝本,为我们讲述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救赵氏遗孤的事迹,而且又是那样感人肺腑,可歌可泣。

如果单独看《史记》的记载,这当然是一个很完整也很感人的故事,但凡事都怕比较,不比不知道,这一比较还真的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为这一历史事件,在成书更早的权威历史著作《左传》和《国语》中也有记载,而且所记载的内容竟和《史记》大相径庭。

不仅如此,同样在《史记》中,《赵世家》、《韩世家》和《晋世家》中的记载也略有不同。所以,自《史记》面世以来,人们对这一事件就产生了种种质疑。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疑案

一、"下宫之难"究竟发生在哪一年?

《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这里的"晋景公三年"就是公元前597年,这与《韩世家》所记载的时间完全相同。然而这个时间却与《晋世家》所记载的"(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整整相差了十四年。而《晋世家》中所说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又与《左传·成公八年》的时间完全吻合,这两处记载所指的时间同为公元前583年。

我们无法弄清司马迁为什么会犯下如此的错误。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前542年春,鲁国的叔孙穆子说:"赵孟将死矣……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而在公元前543年,叔孙穆子参与赵武的会盟,也就是说,根据这个记载,赵武在前543年应该是不满五十岁,由此推算,他出生的时间不会早于前592年。

而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说法,"赵氏孤儿"赵武则出生于公元前597年"下宫之难"发生以后。

当然,仅仅以赵武的出生时间根本无法推测出"下宫之难"发生在哪一年,还要结合另外两个人的活动轨迹来看。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疑案

一是赵同。赵同是赵武的爷爷赵盾的异母兄,当初赵衰跟随重耳流亡时,在晋国已经有了一个原配妻子,并为他生下赵同、赵括和赵婴齐三个儿子。赵衰随重耳逃亡到翟国时,又在翟国娶了一个妻子生下赵盾。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宣公十五年"就是公元前594年,晋军打败了赤翟并下灭了赤翟建立的潞国,派赵同到周王朝那里去献俘虏,周的刘康公看见赵同十分傲慢不敬,就预言:"不到十年,原叔一定有大灾难。上天已经夺走了他的魂魄了。""原叔"就是赵同。

按照《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同在前597年就死于"下宫之难",到前594年已经死去了四个年头,那么他又如何被派到周王那里去献俘虏呢?

第二个就是赵括。《左传·成公三年》记载:"十二月甲戌,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zhān)皆为卿,赏鞍之功也。"

"成公三年"就是晋景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88年,赵括与另外五人"皆为卿",但根据《史记·赵世家》所述,这时赵括已经死了9年了。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下宫之难"应该是发生于公元前583年,这岂不是也与前594年刘康公对赵同"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的预言十分吻合。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疑案

二、"下宫之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晋灵公时,晋国六卿之中的赵氏家族在赵盾时期曾经执掌晋国朝政,就连当时的国君晋灵公都惧怕他。晋灵公年幼顽劣,宠信奸臣屠岸贾。屠岸贾为己谋利,于是与晋灵公串通一气,屡次刺杀正卿赵盾,但都没有成功。

赵盾担心被害而逃匿,但是还未出国境,赵盾的族弟赵穿就在桃园把灵公弑杀了,拥立公子黑臀,这就是晋成公。之后又迎赵盾回来,赵盾得以继续掌权。

晋成公即位后,完全委国政于赵盾。屠岸贾失势,心里暗中记恨赵氏家族,但惧于赵盾的权威,不敢作乱。晋成公死后,他的儿子晋景公即位,不久赵盾死,儿子赵朔承袭爵位。此时屠岸贾又得宠于晋景公,拜为司寇,掌握大权。

公元前597年,即《史记》中所说的"晋景公之三年",屠岸贾认为时机成熟,就告遍诸将:"当年赵穿弑灵公,赵盾虽然不知道,但是仍是贼首。做臣子的弑杀君主,而他的子孙在朝堂上做官,那还怎么惩罚罪恶之人呢?所以请诸位诛杀赵氏!"

这时曾为赵氏家臣的韩厥却反驳道:"灵公被赵穿杀害时,赵盾正在逃亡,我们的先君(即晋成公)都认为赵盾没有罪,所以也没有诛杀他。如今你们要诛杀他的后代,这是违反先君的意思而乱开杀戒,这就是作乱。为臣子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决意要下手。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疑案

韩厥心中着急,赶忙亲自跑到赵氏的宫室下宫,劝赵朔赶紧逃亡。赵朔不愿意,说道:"如果你不让赵氏绝嗣,我赵朔死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恨了。"韩厥答应了,回去便称病不出。

而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又增加了一个赵朔与夫人赵庄姬作生离死别的情节。他叮嘱赵庄姬说:"如果生男子,他就叫赵武,当为赵氏复仇;如果生女子,她就叫文嬴,赵氏宗庙就该灭亡!"

屠岸贾不请示国君而私自带领诸将攻打赵氏下宫,屠杀赵朔、赵同、赵括和赵婴齐,而且"皆灭其族"。

《东周列国志》还提到赵旃害怕受到牵连而逃亡了,这恐怕是除赵武之外,赵家唯一的一位幸存者了。

但《左传》和《国语》却与《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却完全不同,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竟是因为赵婴和侄媳妇庄姬之间的不伦之情所引起。综合《左传》和《国语》所记,大致情况如下:

晋文公时代赵氏家族在晋国崛起,赵盾担任晋国正卿,赵盾的儿子赵朔拥有重位并娶了晋成公的女儿庄姬为妻,生下儿子赵武。赵朔去世两年后,他的叔叔赵婴与守寡的侄媳庄姬通奸,赵同与赵括因此讨伐他,准备将他放逐到齐国去。赵婴说:"有我在,所以栾氏没有作乱。我离开以后,你们俩位老哥恐怕就危险了!况且人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把我宽赦了有什么害处呢?"赵同和赵括不肯听信。

赵婴梦见天使对自己说:"你祭祀我吧,我为你降福。"赵婴祭祀了天使,第二天便出走齐国,但后来仍被赵同等杀死。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疑案

这自然引起了庄姬的愤恨。三年后,庄姬联合了对赵氏家族怀有仇恨的栾氏和郤(xì)氏家族,向晋景公进谗言说:"赵同与赵括准备作乱,有栾氏与郤至可以作征。"于是,晋国杀掉赵同和赵括,赵氏家族因此被诛灭。晋景公把赵氏的田地赐给了祁奚。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却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对这桩桃色事件丝毫没有提及。有观点认为,这大概是由于三家分晋后的赵国史官以为,虽然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并不鲜见,但对赵国来说毕竟不是很光彩的事,所以就进行了选择性忽略。

但不管什么原因,最后结果是造就出了一个"赵氏孤儿"赵武,而且后来在韩厥的帮助下成功复位。这似乎是《《史记》和《左传》唯一从"殊途"走向"同归"的地方。

三、屠岸贾、程婴和公孙杵臼从哪里来?

孔子《春秋》记载晋国杀害大夫赵同和赵括,却并没有言及赵朔被杀,这正是圣人经典明白可据的地方。而《史记》记载屠岸贾发难诛杀赵氏,以及程婴、公双杵臼保全孤儿的事情,也不知有何依据。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赵氏孤儿"事件,有三个重要人物"孤独"地存在于其中。因为对于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这三个人物,其它史籍和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甚至找不到一丝痕迹,因此史学界普遍认为他们是被司马迁虚构出来的。而无白书生觉得,这未必不是赵国的史官所为。

《左传·成公八年》记载:"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徵,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

晋国国君攻灭赵氏的下宫之难,历史上又被称为庄姬之乱、孟姬之乱,因此在整个事件中,庄姬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据《十三经注疏》考证,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史记》误记为成公之姊。她原名叫孟姬,嫁给赵盾之子赵朔,生子赵武。后来赵朔早死,谥号为庄,因此孟姬又称赵庄姬。事实上她应该是后来赵国的始祖母。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疑案

然而《左传》中却没有记载赵朔死亡的情况,也曾有人猜测,赵庄姬与赵婴早在赵朔生前就已经开始私通,为了更加"方便",他们合谋害死了赵朔。而作为"赵氏孤儿"的赵武,也很可能是庄姬与赵婴通奸的产物,而不是赵朔的儿子。这样的事件对赵家的子孙来说无疑构成奇耻大辱,因此才有拼命掩盖和"修正"的必要。

赵庄姬为什么要和栾氏和郤氏联手致赵氏灭族呢?这是因为时任晋国正卿的栾氏家主栾书,早就忌惮赵氏势力庞大,一直打算对他们动手,得此良机当然不肯放过,便与郤氏家主郤锜一起进言,说动晋景公下决心铲除赵氏。因此栾书则很可能是屠岸贾的原型,而程婴和公孙杵臼,则完全是被虚构出来的两个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屠岸贾、程婴和公孙杵臼就出现了赵国的历史上,后来被司马迁写入《史记·赵世家》中。这样,《左传》中为什么没有关于这三个人记载的问题也有了一个似乎合理的答案。

四、"赵氏孤儿"与韩信的遗孤有关?

"赵氏孤儿"案,有被赵国史官演绎的可能,但司马迁在作《史记》时为什么不采用更为真实可靠的《左传》史料,而非要因袭赵国的官宣内容呢?这就引出了另一种观点的出现。

此观点认为,"赵氏孤儿"案其实就是韩信的孤儿被保全下来的故事,被司马迁伪托于此。

当韩信在长乐宫悬钟的屋子里被杀的时候,韩信家中有一位宾客藏匿了他三岁的儿子。宾客知道萧何平时与韩信友好,只是迫不得已被吕后挟持,便私下去谒见萧何,言语间略微表示出一点韩信将会失去后人的意思。萧何仰天长叹说:"冤枉啊!冤枉啊!"一边说着,一边眼泪竟然滴落下来。

宾客见萧何出于真情,便将实情告诉了他。萧何吃惊地说:"你能够藏匿淮阴侯的儿子吗?你不能留在中国了,赶紧逃走吧。南粤赵佗一定能将这个孩子保全下来。"

于是,萧何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宾客,让他把孩子送到赵佗那里藏匿起来。萧何在信中说:"这是淮阴侯的儿子,请您好好地对待他。"赵佗将孩子收养为子,将他密藏在海滨,让他姓韦,这韦字正是韩字的一半。现在韦氏一族仍然是广南海儒之间的豪门上旺族。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疑案

司马迁在写《淮阴侯列传》的时候,把此事隐去,这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此事被世人知道,汉朝必然会斩草除根,所以不便于明言,便以吕后为屠岸贾,以韩氏为赵氏。萧何家则变为晋国公宫,而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原型大概就是韩信的两位宾客。于是成为千古疑案,就像如今的小说一样,并不是真实的记录。

其实这种观点缺少可靠的历史证据,因而也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

不过这种可能性也应该是有一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