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没有选择称帝,什么原因
曹操,作为三国曹魏的奠基者,为自己的儿子曹丕的称帝建国扫清了一切障碍。而他却最终止步在魏王之位,并没有越雷池一步。为什么曹操最终没有选择称帝呢?
其实,在曹操准备改朝换代的整个过程中,不支持曹操称帝的力量是始终存在的,而且是要强于支持曹操称帝这一派势力的。其中,不支持曹操称帝的主要代表是荀彧、荀攸、夏侯惇。
荀彧、荀攸都属于颍川荀氏,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世家大族之一。荀彧的父辈那一代非常有影响力,兄弟八人号称"荀氏八龙",其中荀爽更是做到三公之位。而荀彧、荀攸等荀氏家族成员更是在曹魏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同时是曹操的后方留守,为曹操看守大本营,并提供粮草、兵员等,还为曹操举荐了大量人才。可以说,荀彧相当于曹操的"萧何"。荀攸则是曹操的谋主,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除了荀彧、荀攸以外,荀彧的兄长荀衍也为曹魏立下不少功劳,被曹操封为列侯。
荀彧是直接反对曹操称帝的。在有人建议曹操称魏公时,荀彧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因为在曹操之前,只有篡位的王莽被封为安汉公,因此称公就是代汉的预兆。荀彧对此事的看法是,"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作为曹操手下重臣,荀彧的反对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荀彧去世以后,曹操才称魏公。
荀攸的反对则有些模糊。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的时候提到,配享曹操庙庭的人中,荀攸排在最后,而他的功劳则非常大,可能是因为荀攸晚年的异议,以及荀攸不算是魏臣。从这两点看来,荀攸可能与自己叔父的意见相似,并不同意曹操最终称帝。
除去两位文官重臣以外,曹操的首席武将夏侯惇也不同意曹操称帝。只是夏侯惇并不是认为曹操不应该称帝,而是认为曹操称帝不是时候,要等到平定刘备、孙权之后,再称帝就名正言顺了。夏侯惇的这种意见可能也是当时不少大臣的普遍意见,因为古代废立就讲究"名正言顺",统一天下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事情了。可惜的是,曹操乃至于他的儿子、孙子都没有亲手实现一统天下的志向。在曹操死后,夏侯惇也很后悔,认为当初不该劝阻曹操称帝。
荀彧、荀攸是曹操集团文臣中地位较高的两位,夏侯惇则是曹操集团武臣中地位最高的一位。内部意见如此,曹操也不可能一意孤行,非要称帝不可。而到了他的儿子曹丕的时候,荀彧、荀攸已先后去世,夏侯惇则改变了看法,再加上曹丕需要巩固自身地位,称帝也就成了当时最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