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输在哪里,袁绍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后汉末年,天下将乱。几乎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成为诸神对弈的棋子。
无数人化作“浪花淘尽”的英雄、“都付笑谈”的谈资。四世三公且雄踞河北四州之地的袁绍就是其中之一。
袁绍前半生,是小说演义中常见的主角配置。生于声名显赫之家,“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袁安,袁绍的高祖父)才兼文武,为当时世人敬重。自己还是庶子,有个嫡出且与自己不合的兄弟袁术。其中的坎坷心路,不少小说中都有描写。
之后就是一系列的“开挂”之举了。后汉流行征辟,袁绍刚进入仕途就成为了大将军的幕僚,马上就升为侍御史。据《汉书·志第二十六》记载,侍御史是六百石的官员,负责“察举非法”,也就是监督百官。不久,袁绍又升为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的高官了。要知道,经营多年终于成为平原县令的刘备只是一千石的官员。袁绍能够升迁如此之快,除了自身能力以外,更重要的当然是家世背景了。
英雄的崛起,必然要有大反派登场。袁绍将要面对的就是董卓。外戚、宦官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后汉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打算诛杀宦官就让镇守外地的董卓入京。谁料,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掉了何进,袁绍等人又诛杀了宦官,可董卓已经进京,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袁绍等人不得已开始了反董卓的斗争。可是,袁绍的家底却是董卓赠与的。袁绍的朋友劝说董卓,已经从洛阳逃跑的袁绍并不打算反对董卓,只要给他太守的职位,就可以安抚住他以及袁氏宗族。董卓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而袁绍以此成为了反董卓联盟的盟主。
接下来,上天又送来一份大礼。董卓被吕布诛杀,反董卓联盟也起了多起内讧,占据幽州的公孙瓒打算侵袭冀州,当时的冀州牧韩馥认为无力抵挡公孙瓒,就将冀州送给了袁绍,袁绍就从一郡之太守变成一州之州牧。在后汉末年,占据一州之地就足以成为一镇诸侯,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孙权占据扬州,曹操也是以兖州为根据地统一北方的。
家世,声名显赫;仕宦,平步青云;起兵,对手相助。即使是小说作家,恐怕也不会写出一个“满身是挂”的人物。
这时,孙策刚刚平定江东,孙权还未出场,刘备还在四处飘荡,曹操还在努力扩大地盘。袁绍已经成为一州之主,并且以此为基础,东征西讨,雄踞冀、青、并、幽四州之地。不仅如此,袁绍麾下还有颜良、文丑、张郃等名将,审配、逢纪、沮授等良谋。就连“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样的计谋,也是袁绍谋士率先提出来的。
袁绍,必然非“天选之子”不可。
然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袁绍将会一统北方、雄霸天下的时候,袁绍的“挂”失效了,渐渐显露了本质——一个被卷入乱世的普通人。
清扫了北方的大部分对手以后,袁绍的眼前只剩下了幼时的玩伴、反董卓联盟时的小弟、横扫北方时的助手曹操。两人的宿命对决在中原大地上演,胜者将成为北方的霸主,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成为华夏的霸主。
遇到真正的“天选之子”曹操,袁绍依旧占据非常大的优势。首先是地盘更大,雄踞四州之地,战略纵深更长且补给更加充足;其次是兵强马壮,幽州和并州是华夏重要的战马产地;第三是局势稳定,袁绍家世显赫,势力扩张较为平稳,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侮辱天子之举。相反,曹操则不仅兵力捉襟见肘、防守退无可退,而且有着非常多的敌人,尤其是占据徐州的刘备和占据江东的孙策。
袁绍手握非常多的赛点,曹操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更重要的是,曹操还需要非常大的运气。历史也证明,运气是属于曹操一边的。曹操与袁绍对峙时,一直打算偷袭许都的孙策突然暴毙,刚刚接手的孙权为了稳定江东,也无力突袭。假如孙策当时不死,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复盘袁绍和曹操之战,就会发现袁绍有非常多可以赢得比赛的机会。拖成持久战就是一种,趁曹操攻击刘备偷袭许都是一种,趁与曹操对峙官渡偷袭许都是一种,提早联络刘表令其攻击许都也是一种。关键是这些方法都有人为袁绍提过建议,而袁绍统统没有听。
其实,这些从袁绍更早的决定就可以看出端倪。袁绍击败公孙瓒后,有一个计划,那就是废长立幼。这一计划虽然在后汉时期饱受非议,但也非常普遍。曹操也曾有相似的想法,结果被贾诩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袁绍字本初,刘表字景升)劝回来了。
可是,袁绍非要将简单事情复杂化,将正常事情异常化。袁绍让自己的长子袁谭出镇青州,次子袁熙出镇幽州,外甥高干出镇并州。明眼人都清楚,袁绍一死,手握一州之地的诸子必然内乱。曹操能够彻底消灭袁绍势力也有赖于此。假如袁绍当初没有分家,那么袁谭或者袁尚有孙权的才能,稳定北方不成问题。毕竟曹操除了袁绍还有很多其他麻烦事情要处理。
从袁绍会废长立幼以及废长立幼的办法足以看出,袁绍并不是打算争衡天下,而只是想做一个“富家翁”而已,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片家业。失去了“外挂”的袁绍,根本不是什么“天选之子”,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