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什么罪名杀的孔融,衍圣公传了多少代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其中董卓最先行谋逆之事,捉汉献帝刘协以威胁一众大臣。而在虎牢关一战后,董卓实力渐消,后汉献帝更是辗转到曹操麾下,被曹操用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这样的做法,使得群雄之间隐隐以曹操为首。但也正是因此,曹操"汉贼"的身份才一直为人诟病。但个人认为,这与曹操本身的性格也不无关系。
虽然其诗文中曾写"周公吐脯,天下归心。"也一直对能臣贤士礼遇有加,并表现出了对人才殷切地渴望,但这也并不代表其奸滑狡诈、多疑自负的性格会有所收敛。这一点,在曹操斩杀孔融三族的案例中便不难看出。孔融言辞激烈,曾多次表现出对曹操的敌视、轻蔑,即便曹操有爱才之心,久而久之,对于孔融也只剩厌烦了。但在曹操斩杀孔融三族后,为何后世还会有"衍圣公"的存在呢?
第一、首先分析"衍圣公"的由来。
"衍圣公"称号的由来,具体要追溯到孔子时代。在孔子死后,鲁哀公在纪念孔子的悼词中,为表示对一代圣人的尊敬,便称呼其为"尼父"(孔子名丘字仲尼)。而随后鲁哀公便为孔子修建孔庙,并从此开始了世人对其的祭祀。但当时尚未设立专门的奉祀官。直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才于高祖10年,因路过山东祭拜孔子,遂封孔子第九世孙为奉祀君,主持孔子的祭祀事务。
而到了汉元帝时期,元帝封孔子的第十三世孙为褒成侯,其所得俸禄食邑,专门用以孔子的祭祀事宜。随后,孔子的后代便开始了世袭爵位的过程。汉平帝封孔子的十六世孙为褒成侯,并将爵位由关内侯提升为彻侯(有封国),食邑2000户。而到了王莽新汉时期,由于孔子后代不承认朝廷的正统性质,拒绝接受王莽授予的官职,因此失去爵位。直至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才重新恢复爵位。
而到了北周静帝时期,孔子又被封邹国公,孔子后代也袭得此爵。隋朝又封孔子后裔为绍圣侯,至唐代,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又封孔子第三十五世孙为文宣公。唐末失爵,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又恢复了孔子后裔的爵位,并将文宣公之爵位沿用至北宋时期。北宋仁宗年间,仁宗赵祯认为孔子后人世袭孔子谥号为大不敬,便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这便是"衍圣公"的由来。
第二、分析孔融三族与孔子后代的关系。
而我们若是简单的分析一下孔子的家谱,也不难清楚孔融与孔子直系后代的关系。孔子唯有一子,名孔鲤。孔鲤也唯有一子,名孔伋。而就目前来看,几乎所有正统的孔氏后代,都是孔伋的后裔。而孔融自然也不例外。但从亲子孔鲤至七世孙孔谦,皆为单传。而到七世孙孔谦时,其有三子,分别是孔鮒、孔树、孔腾,而九世孙孔忠则为孔腾之子。
以此类推,而得出了《后汉书·孔融列传》中的结论:"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但虽然孔融据史料记载,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但这里也并不意味着,孔融是孔子的嫡系子孙。这里就牵扯了到古代的嫡庶问题。在礼法森严的古代嫡庶差别无疑十分巨大,而有资格继承爵位的,也唯有嫡系。虽然庶出的子孙同样可称为孔子后代,但其中亲疏,不言而明。
第三、孔融并非孔子嫡系子孙,即便被杀三族,也不影响"衍圣公"的传承。
上文提到了,孔融并非孔子嫡系子孙。其实这从曹操对其痛下杀手的态度,就已经不难看出。若孔融为孔子嫡系二十世孙,为了表面的和平,不得罪根系错综复杂的孔氏家族,曹操也绝对会忍下的。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孔融虽然是孔子后代,但其血脉经过岁月冲刷,早已经不再亲厚,自然曹操也不会对其过于容忍。
而孔融因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径,再加之其处处掣肘曹操,要求增强汉室实权,惹得曹操对其嫌恶不已,最终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冠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等罪名杀之,并株连三族。但也仅仅是三族而已,这对于已经根系颇丰的孔氏来说,并不会伤筋动骨,也不会影响到"衍圣公"的传承。这便是曹操杀了孔融三族,但"衍圣公"依旧传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