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六国为何这么简单,当时六国为什么不合作
在成为秦王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嬴政以极快的速度歼灭了战国时代的其他六国,并建立起了大秦帝国,这当然和嬴政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说是时代造就了英雄——嬴政是幸运的。
时代的特性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站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的原点向前看,长达两百年的战国时代无时不是兵荒马乱,再往前长达三百年的春秋时代更是充满了兼并战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五百年的战乱时间实在是太过于长久,以至于到了秦始皇的时代,天下百姓无不希望拥有一个太平的天下。民心所望,统一自然会顺利得多。
但之所以说秦始皇是幸运的,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成长生活于一个人人渴望和平的年代。相比于此前的春秋时代,战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不是所有人都是有资格参加战争的,受周朝政治惯性的影响,只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拥有组成武装力量,代表国家参加战争的权力,普通的庶民阶层没有资金购买武器装备,更没有资格参加战争。
但是战国不同,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争时间不断拉长,贵族实在不够用,国家不得不求助于普通的庶民阶层,将他们也列入士兵的行列,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如果战士只能由贵族组成,那么将军也自然只能由贵族充当,但如果大量的普通庶民成为了士兵,那么就有一部分天赋异禀或获得了经验的庶民,将成为将军,而相比于贵族,普通庶民对于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度显然是没有那么高的,以至于战国时代将军反叛君主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战国时代,将军逐渐朝着无国籍化的方向发展。与在外作战的将相对,在内主政的相,也是如此。
由于这种“无国籍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各个诸侯之间的势力对比也变得越发不稳定,一旦一个国家稍微强过其他国家一点,便有更大的机会招徕他国的将军和名士,并迅速拉开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秦国的统一事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地理的优势
除此之外,在地理上,秦国也颇占优势,七国之中,秦国最靠西侧,因此也更有机会从西方游牧民族那里购买到优良的战马,学习到优秀的骑术,并以此为基础,掌握骑兵战术。
秦国的兼并战争在公元前230年初见成效,它吞并了与自己接壤的韩国。在战国七雄当中,韩国的领地面积的确最小,但是在当时,韩国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武器制造商。韩国甚至曾经以这样的身份,通过贩卖、赠送武器来维系七国之间的平衡。韩国的覆灭,也意味着这种平衡即将被打破。
吞并了韩国的秦国,无疑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军工厂”,紧接着,它觊觎起了位于它东北方向的赵国。在当时的政治格局当中,赵国绝对称得上为一个强国,而且更重要的是,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造,同样拥有不输于秦国的骑兵部队,因此在两国最初的交锋当中,赵国打出了一些漂亮的保卫战。
但是国运不济,就在两国交锋激烈的时候,赵国出现了领导人更迭的情况,由于新任赵王经验不足,略显昏昧,秦国得以有机会快速攻城略地,并以不大的代价顺利吞并赵国。这一次,秦国得到了另一项战略资源——马。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秦国先后获得了韩国的“军工厂”和赵国的“马场”,原本就十分剽悍的秦军,无疑在作战能力方面更上一个台阶,因此秦国很快就吞并了第三个国家——文化势力雄厚,但军事实力远不如韩、赵的魏国。
现在,摆在秦国面前的敌人还有三个——楚国、齐国、燕国。
自从春秋时代以来,楚国就是大国,这种大国形象是由多方面优势搭建起来的——军事强劲、领土辽阔、物产丰富,有可以和秦国掰一掰手腕的实力。面对这样一个强敌,秦国先后调动了多达六十万人奔赴战场。和国运不济的赵国一样,楚国也同样在两国争霸的过程中遇到了领导人交接换代的问题,外加上广阔的国土面积使得楚国无法快速集结分散在各地的军队,秦国这才得以接连攻下楚国城池,并于公元前223年,完成了灭楚大业。
纵观七国当中,燕国无疑是综合实力最差的那一个,所以在灭楚之后,秦国很快消灭了位于东北方的燕国,那么接下来,就只剩下东方的齐国了。实际上早在之前,齐、秦两国就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合约,并且互相尊称为“东西二帝”,所以在秦国横扫其他五国的过程中,齐国作壁上观,无动于衷,而秦国也利用齐国这种麻木,在灭燕之后,直接驱兵东进,逼迫齐国投降。
结语
之所以说秦始皇是幸运的,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人人渴望和平的年代,在经历了五百年的乱战之后,天下百姓都希望能有一个强劲的国家完成统一事业,把人们带到安宁的时代。另一方面,由于庶民阶层参与战争与国家内政,原本七国之间严格的国籍概念逐渐消弭,各国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人才流动现象,这也给秦国的吞并战争奠定好了基础。
除此之外,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秦国先是有机会率先获得了先进的骑兵战术,然后先后吞并韩、赵两国,获得了“军工厂”与“马场”,并且与齐国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为自己吞并魏、楚等国提供了条件。
纵观秦国的兼并战争,秦始皇个人的能力当然起了重要作用,但倘若没有上述这些因素,恐怕秦国统一的时间还要向后推迟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