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是如何诞生的,冰雪运动的发展变迁史
1980年,中国冰雪代表队第一次站上了冬奥会的舞台;1992年法国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叶乔波斩获了属于中国的首块奖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终于站在了亚洲之巅。
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绝不是一天两天,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
南北朝隋唐
多亏了一边做官一边修书的斜杠青年魏征,我们得以在《隋书》中看到较早的关于冰雪活动的记述。
东北的室韦人,居住在今天的小兴安岭一带,那可是个一不留神就冻掉耳朵的地方,冬季近达半年。可以说这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雪,积雪多的地方甚至能埋没掉一匹马。在这么惨绝人寰的自然条件下,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出门也得留神,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脚是落在地上还是深坑陷阱里,搞不好小命就没了。
偏偏室韦人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总不能不出门打猎吧。有句话说的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自然的刁难和生活的压力下,室韦人学会了“骑木而行”。
这里所说的“骑木”可不是骑坐在大木头上,这样着实显得智商不太高。这里的“骑”是指“踩”,而“木”是指“木马”,类似于今天的滑雪板,所谓的“骑木而行”应该也就是今天滑雪运动的前身。至此,滑着雪追逐猎物的室韦人可能还不知道,他们创造了一项伟大的冬奥会项目。
“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分为九部落,绕吐纥山而居......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冬则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冻死。饶麞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射鱼鳖。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隋书·北狄传》
将目光从室韦一路向西移去,在今天叶尼塞河的上游,有一个叫做“木马突厥”的部落联合体。虽然部落联合的名头听起来很厉害,但他们也荣幸地在贞观二十二年成为了唐朝的附属。
为什么要说木马突厥呢?看看它的名字就知道,当然也和“木马”有关。木马突厥这三个部落的人,都很擅长骑乘木马,他们不仅拥有滑雪板,还创造了滑雪杖,不过这时的滑雪杖还是撑在腋下的,但效果也是非常不错,轻轻一滑就能滑出百步远的距离,速度可以说是非常快了。
“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其酋长皆为颉斤。桦皮覆室,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新唐书》
宋元
“凌床”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宋代百姓的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了,“冰床”、“拖床”、“冰车”都是它的别名。
冰床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只需在长约五尺,宽约三尺的木架上铺上木板,再在木架下面装两根裹着铁条的方木棍,就可以上路了。这种凌床,不仅在拉货时是一把好手,拉客也绝不含糊,就连官员们上下班都要靠它通勤。
“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官员亦乘之。”——《江邻几杂志》
元代时,又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狗车”出现了,这种交通工具一直延续到清朝都还在使用,也是今天狗拉爬犁的前身。据说有一个名叫“不剃髮黑金”的部落,主要活动在今天的三江平原地区,他们就是使用狗车的典型代表。
“陆行乘舟,或行冰上,驾以狗,御者持木篙立舟上,若水行拦头者然,所谓使犬国也。”——《柳边纪略》
明清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雪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直到清朝时达到了顶峰,甚至被乾隆皇帝定为“国俗”。此时的冰雪运动,早已不单单发挥着交通运输的作用,更具备了娱乐、竞技等多种内涵。
明嘉宗五年时,努尔哈赤可能闲着太过无聊,于是一拍大腿,在盛京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冰上运动会,那场面可谓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努尔哈赤是谁?那可是大汗,必须有排面。正月初二的一大早,努尔哈赤的老婆们、各宗亲贵族、满汉大臣,也包括他们的老婆们,都齐刷刷的来到了太子河,全都等着共襄盛事。
这场为期一天的运动会也确实没有令人失望,典型的活动包括冰上踢球,冰上赛跑。说到这个赛跑,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甭管您成绩什么样,多少都能赚点赏钱。
好玩的有了,好吃的也得跟上,这次运动会还在冰上设了宴席,牛肉羊肉可劲儿招呼,等太阳落山了,大家也都吃饱了,都乐呵呵的各自回家了。
“汗(努尔哈赤)率众福晋、八旗诸贝勒、福晋、蒙古诸贝勒、福晋、众汉官及官员之妻,至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诸贝勒率随侍人等玩球二次之後,汗与众福晋坐於冰之中间,命於二边等距离跑之,先至者赏以金银,头等各二十两,二等各十两……跑时摔倒於冰上者,汗观之大笑。遂杀牛羊,置席於冰上,筵宴,戌时回城。”——《满洲老档秘录》
到了乾隆时期,皇家把冰嬉定为“国俗”,随之也产生了一套完备的冰嬉制度。有了专门的统筹机构,叫做“冰鞋处”,而专门进行冰上训练的兵种叫“技勇冰鞋营”,给这些士兵们的饷银叫做“冰鞋饷”,虽然这些名字在今天看来不太正经,但在当时可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
每年十月,清朝政府都会在八旗内挑选擅长滑冰的士兵,每一旗下选出两百人,勤加训练。内务府会提前准备好他们的一应器具,等到冬至后,就可以去瀛台汇报演出了。
这些表演的士兵被分为两组,每组有12名领队(都穿着红黄马褂),160名射球队员,还有40个背着小旗的小朋友,他们都会按八旗的颜色依次滑过。
等到表演结束,就到了评选打分的环节,成绩越好自然奖金也就越多。
“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毬架等项。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毬等伎。分兵丁为二翼,每翼头目十二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射毬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陈伎毕,恩赏银两,头等三名各赏银十两,二等三名各赏银八两,三等三名各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俱由内务府广储司支给。”——《皇朝文献通考》
为什么冰上运动在清代如此盛行?换句话说,为什么清朝的统治者如此推崇冰上运动?一方面,这与满族长久以来的民族传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量。
相传在后金时期,打仗小能手努尔哈赤在一场战事中意外失手,被困在了墨尔根城,当时情势十分危急。他的部下费古烈收到消息,立刻准备救援,命手下全部穿上“乌拉滑子”(冰鞋),长途奔袭七百里,一夜滑到了努尔哈赤被困的墨尔根城,不仅救出了努尔哈赤,还一举歼灭了敌军。
也正是有了军事方面因素的加成,统治者越发重视对士兵的冰上训练,各类冰上运动的地位也越发重要。
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冰上运动经常被统治者作为宣扬国威的一种手段,那可是能上国宴的节目。不仅能展现军容军威,更能借此呈现出大清王朝兵强马壮、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
结语
从最初的捕猎出行工具,到集娱乐竞技军事训练于一身的“国俗”,冰上运动不断满足着先民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方面的需要,最终突破了社会形态的桎梏,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