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缺爱是什么原因,一个缺爱的人的表现
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总是在上顿饭还没吃完就开始担心下一顿饭有没有着落,早上刚出门就担心晚上能不能赶得上回家的末班车,衣服很多也总觉得不够穿,钱再多也还是觉得不够花,喜欢在家里预存几个月甚至整年用的物品,即使爱人就在身边也担心下一刻会被抛弃,经常还会有讲不完的话,即使不是沟通需要,仍然可以自顾自说个不停,他们似乎永远得不到心灵的满足。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父母没有能力喂饱孩子,我们能看到如今很多父辈和祖父辈的老人们仍然对物质有很大的遗乏感,甚至会将这样的永不满足的心理影响给自己的下一代。
人从刚生出来的时候,婴儿期就是一个强烈需要喂食和爱抚的时期,有些老人或美其名曰的专家会提倡孩子不能喂得太饱,也不能“惯着”,于是有很多人在婴儿时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抚和饱食,不管是家人刻意不让孩子满足,还是因为太忙或物质贫乏,当孩子迫切需要的时候,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的是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这样的孩子会对世界是什么样的印象?
他们不再相信世界的物资的丰富的,不相信自己会被疼爱和饱食温暖,甚至总是觉得这辈子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他们小小年纪就对世界和人生失望透顶。就像婴儿本来是自己吃饱了奶就会放开奶瓶,但是如果每次都不让他吃饱,这就可能会导致他以后会认为,如果得到奶瓶的时候不抓紧机会多吸几口,那么奶瓶下一秒可能就会被移走,以至于吃到呛奶,吃到吐都仍不觉得满足。
这种永远得不到满足的类型,就是属于“口腔型”人格,他们因为太多的绝望经历,总觉得自己也无法满足自己,必须要试着向外寻求,同时又觉得向外寻求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于是就会对外在世界塑造一幅无所求的面具,但他们释放出的讯息却在告诉外界:“我不会主动要求,但是你要懂得给我,照顾我。”
很常见的就是有些人在恋爱或婚姻中,自己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爱意,一厢情愿地付出,但是当心力都耗尽之后,自己期待的回报仍然无法满足他们空虚的内心,便会更加有需求感,继而又感受到绝望和沮丧,他们也许会转移对象继续去“牺牲自己”,或者会对烟酒或其他物质上瘾,最终也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累,内心越来越空,形成恶性循环。
“口腔型”人格可想而知是缺爱的,但是爱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给。如果你也有以上的特征,请对自己慷慨一点,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允许自己犯错。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如果你需要他人的帮助,那就用适当的方式去请求,如果你想付出,那么就不要期望你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当你的内心真正得到充实之后,你将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