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进京赶考有多便利,秀才能进京赶考吗
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中国人便把读书和做官联系了起来——读书就是为了步入仕途。在科举制诞生之前,官场都被既得利益群体把持,导致了读书好的当不了官、能当官的也不一定有多少才华。
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许多寒门学子纷纷通过读书考功名改变了自己和后代的命运。正因为有这巨大的诱惑力,所以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不惜“十年寒窗苦”,只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科举制度下,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4个阶段。不恰当的说,就好似今天的小考、中考、高考以及公务员考试。童试是最基础的考试,通过之后就成了秀才,正式获得参加后面三场考试的资格。乡试虽然名称里带“乡”,却并非是在村里举行的考试,而是在州府一级的大城市里举行的。通过了乡试的,就有资格参加京城里的会试甚至是殿试了。
但是我国古代交通不便,以明清两代为例,海南的考生前往北京参加考试,路费怎么来呢?
不像今天,买张机票或者高铁票,基本上当天出发当天就到了。如果一定要去北京参加考试或者活动,提前两三天过去就行。但是在古代,并没有这个条件。
如果一个海南的考生要前往北京参加考试,他在路上至少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哪里不要花钱?前文说到,古代许多考生都出身寒门,家里大多是世代务农的,哪里有钱给孩子进京赶考呢?这个问题我们很好奇,古人也非常重视,所以朝廷和地方官府给考生的福利。
以清朝为例,清政府会根据各地考生距离的远近,发放不同数额的补贴。因为河北省离北京城比较近,所以一般也就只有4两银子左右。远一点的如安徽,可以拿到20两,最远的海南则可以达到30两!清朝各个时代白银的购买力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以700元人民币来折合的话,海南的考生可以拿到大概2万元的路费。说是路费,其实进京赶考的考生们路上也花不了太多的钱,因为只要有证明,路上的食宿都是免费的。
古代治安条件非常落后,特别是穷乡僻壤可能还会有土匪出没。但即便是土匪,也不敢抢劫插有黄旗的公车,因为这种车出了事,地方官不可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