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明清小冰期形成原因
人类的历史是由无数个偶然所组成的,其中气候变化这一环境因素往往最容易被人忽略。
尽管在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地球上人类主要活动区域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为暖和的阶段,但这种温暖只是相对于冰河时期而言。
而事实上,即使在过去相对温暖的几千年里,人类也先后经历了几次大大小小的寒冷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小冰河时期”。
而对于传统的农耕社会而言,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气候变化,也会产生蝴蝶效应般剧烈的波动,尤其是对于我们脚下这片华夏大地,更是深受气候环境变迁所带来的考验与影响。
据有关专家考证,我国封建社会先后经历了四次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前三次分别发生在殷商末期、东汉末年以及五代十国时期,而最近一次则是发生在明末清初。
这四次气候变化无不造成了数十年的兵荒马乱与朝代更迭,这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结果论,而是有着诸多史料可循的合理推断。
尤其是对于发生在明清两朝的小冰河时期,不仅在我国留下了大量证据,甚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已经得到了公认。
更有学者指出,明清小冰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观点难以置信,毕竟历史课本告诉我们,明朝亡于朋党夺权,亡于宦官专政,亡于圈地祸民,亡于朱姓遍地。
甚至很多人可以接受明朝就是亡于与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也没人愿意相信崇祯皇帝亡国自缢的原因竟然是北京城太冷了?
更有无知者认为,再冷能冷到哪里去呢?难道还能冷到国家都灭亡了?
然而,事实或许就是如此,明清小冰河时期即使没有直接导致明朝灭亡,也是其社稷崩塌的加速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明清小冰期究竟有多么难熬。
全球范围的变冷
关于明清小冰河时期的确切起始时间,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普遍认可的时间范围是始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达到了顶峰,也就是前后持续了将近四五百年。
当然,这个时间跨度是从全球范围来讲,对于欧洲来说,其气候最冷时期主要集中在十四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中世纪时期。
而对于亚洲地区的中国而言,根据历史相关记载来看,最寒冷时期恰恰是明末清初的十七世纪,也刚好是这次小冰河时期的顶峰。
这段时期地球究竟有多寒冷呢?恐怕很难用温度这种直观的数据来体现,但是从多个国家、民族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中均可略知一二。
首先对于当时的欧洲而言,这场小冰河时期直接使其人口锐减一半以上,其中除了因为饥荒、战争所导致,更为直接的原因便是那场肆虐了整个欧洲的黑死病。
这场被称作欧洲中世纪大瘟疫的流行性疾病,直接导致了欧洲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死亡,甚至超过了二战所造成的死亡人数。
而关于黑死病爆发的诱因,历史上众说纷纭,甚至不少人把其归结于蒙古族的入侵,这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直到近些年有部分专家指出,之所以黑死病能够于十四世纪在欧洲肆虐,除了因为当时人们医疗卫生环境太差的原因之外,气候变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正是因为从十四世纪开始,欧洲大部分地区逐渐进入小冰河期,导致农业生产力的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质量,导致许多人离家失所,进而给疾病蔓延提供了渠道。
此外,受寒冷气候影响,公共环境卫生条件日益变差,致使老鼠丛生,而黑死病正是鼠疫的一种,恶劣的生活环境跟糟糕的生活处境进入了恶性循环,最终成为鼠疫大流行的温床。
与此同时,对于明清时期的中国而言,气温下降也可以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可窥一斑。最为典型的便是曹雪芹的传世经典《红楼梦》中,就有过大段对于寒冷冬天的描写。
或许有人好奇,《红楼梦》中描写冬天,怎么就能说明清朝气候寒冷呢?
要知道《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是建立在曹雪芹对于其过往生活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经后人考证,曹雪芹幼年生活于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而且《红楼梦》中诸多人物背景设定也都是在苏州、南京一带,也就是说,在清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冬天,时常有银光素裹、白雪皑皑的景象,这在今天是极其罕见的。
除此之外,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虽然在今天看来是难得一遇的美景,但在明清时期却是屡见不鲜,也可侧面说明彼时杭州的冬天也较为寒冷。
那么,相对寒冷的气候条件,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又是如何使明朝走向灭亡的呢?
气候变冷带来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气候变冷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由于寒冷期的变长,导致许多农作物尚未成熟便被冻死,直接造成了粮食的大量减产,在民以食为天的农耕社会,粮食的减产不止意味着老百姓填不饱肚子,也意味着国家的税收得不到保障。
粮食紧缺所带来的影响或许在开始几年还尚不明显,毕竟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多少都存有余粮,但是随着寒冷气候的加剧,粮食减产迫使许多农民在糊口与生存之间徘徊,最终导致流民数量的增多。
所谓流民,多是被逼无奈才流转于多地、靠乞讨为生的农民,这些人在太平年代或许还能有生存空间,但是遇到了荒年,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纵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数都是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而当明朝末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气候原因而食不果腹之时,也就是新一轮动乱的开始。
当然,吃不饱饭的不只是十七世纪前后的明朝子民,对于明朝东北方向的女真族而言,其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更为恶劣。
要知道,即使是在气候温暖时期,女真族所生活的东北地区一年之中也有长达五六个月的结冰期,为了解决生活物资的供给,女真族只能时常东征西讨,尤其是向明朝边境进犯。
而一旦进入气候更加寒冷的小冰河时期,女真族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之困难可想而知,为了活命,女真族只能向南迁徙,由此可见,清军入关似乎是基于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这在我国历史上并不罕见,之所以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南下入侵,气候寒冷导致的生活资源紧缺是最直接的原因。
只不过当清兵南下之际,刚好赶上了明王朝内部的风雨凋敝。
小冰河时期除了气温降低这一明显变化,地质灾害频发也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尤其是在明朝中期,各地水患泛滥成灾,我们所熟知的明朝第一清官——海瑞,就曾经在担任应天巡抚期间有过多次治理江南水患的功绩。
而在小冰河时期,除了洪水泛滥,地震灾害也是频发,最为典型的便是发生在1626年的天启大爆炸,这场很有可能由地震引发的爆炸灾害,致使万余人死于非命,对明王朝更是一记痛击。
如此多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更加剧了老百姓的生存难度,而明朝政府的国库也因此而捉襟见肘,甚至导致无粮赈灾,吃不饱饭的农民跟无家可归的流民构成了明朝末年的常态。
而紧随灾难与饥饿之后的,必定是瘟疫的暴发。
于是在崇祯年间,华北地区暴发了大规模的鼠疫,起初鼠疫只限于北方地区,但是随着李自成的起义以及清军的入关,鼠疫被带到了更多地区。
尤其是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鼠疫开始在京城肆虐,据史料记载,这场后世称为明末大鼠疫的瘟疫,单就北京地区而言,就夺走了五分之一的人口。
据保守估计,从明末到清初,人口数量从一亿两千万锐减至五千多万,其中除了战争造成的死亡,更多的则是疾病与瘟疫所致。
由此可见,明朝覆灭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其统治阶级的腐败,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或许有人会反问,那么作为明王朝的接替者,清朝为何没有受气候变化影响呢?
清朝当然也受到了气候变冷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引发饥荒、流民、叛乱等连锁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战争消灭了半数以上的人口。
这个原因听起来似乎有些冰冷无情,但这就是历史的真相,也是为何许多朝代开创之初都能够有一番欣欣向荣景象的关键原因。
战争消灭了大部分流民和生存线以下的人口,幸存下来的人得以重新获得土地分配,一旦有地可耕,谁又愿意东奔西跑呢?
与此同时,尽管清朝初期也面临着气候寒冷导致的农作物减产,但是随着源自美洲的土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成熟耕种,清朝时期的粮食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而过了十七世纪,此轮小冰河期便逐步减弱,清朝政府自然能够劫后余生、延祚百年。
小冰河期的成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冰河期的形成,科学界至今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尽管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众说纷纭,但是大部分学者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小冰河期的成因与地球轨道的摆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因为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并不是严格遵守365天和24小时这两个周期,而且地球自转的轴心也并未完全贯穿南北极。
因此,地球的运行轨道存在着微妙的摆动,而正是这种摆动导致了今天地球上诸多特殊的气候现象。
只不过对于地球轨道摆动的规律,目前人类尚未掌握,因此也无法归纳出小冰河期的形成周期,更做不到预测。
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早在2010年左右,便有不少专家声称地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小冰河期,然而如今十多年过去,地球不但没有变冷,反而还有变暖趋向。
当然,一个小冰河期的来临必然是个缓慢的过程,而且从其以往数百年的持续时间来看,对于每一位普通人,很难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感受到地球周期性的气候变化,这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
另一方面,虽然人类当前无法预测小冰河期这样的气候周期变化,但是近几年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这一事实却是必须承认的。
尤其是今年夏天,我国多地汛期降水量偏大,洪涝灾害风险激增,而在上半年,我国北方多地经历了近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
这些极端气候的出现或许可能是偶然,但是正如本文开篇所述,历史就是由无数个偶然所组成,倘若偶然层出不穷,那么终究一日会成为必然。
看过灾难片《2012》的观众都该知道,世界性气候灾难的开始,也不过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一次席卷过境的台风,甚至仅仅是海平面温度上升了一丁点。
但是正如南美洲的蝴蝶煽动一下翅膀,便足以在地球另一端引发一场风暴一样,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只神秘莫测,还无比脆弱。
而近些年之所以世界多地自然灾害频发,其背后原因与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的破坏不无相关。
尤其是随着人类对土地、海洋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必然导致地球原有平衡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如同地球轨道的摆动一样,是人类目前无法掌握更无法预见的。
那么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必然与小冰河期一样潜移默化,或许我们这代人不会为对地球生态破坏所带来的后果而买单,但是我们的后代终究会替我们偿还。
然而正如当前在世界多地频发的极端气候一样,或许我们此时此刻这在为前人买单,只是不自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