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有教养的人,一个人有教养的体现
作家梁晓声用四句话来概括文化: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如果一个人拥有这四种素养,那么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01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一个人心平气和,做事妥帖,做人礼貌,这就是修养。
佛陀在世的时候,外出传颂佛法,经常会受到别人的欺凌和谩骂。
每当此时,佛陀从不生气,总是默默不语。
有一次,在受到一个人的辱骂之后,他心平气和地问那个人:“你送礼物给别人,假如别人不接纳,你该怎么办?”
那人答道:“既然人家不要,我当然要拿回来。”
佛陀说:“同样的道理,现在你对我恶语相向,但我不接纳你的恶意,方才你说的这些恶毒的话,自然都要拿回去,不等于是骂了你自己吗?”
佛陀是真正有修养、有智慧之人。反观我们现在很多人,脾气暴躁,话没说两句就要恶语相向。
情绪总比理智来得快,脾气总比涵养来得快。
这样的人,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算个有修养、有文化的人。
古语有云:“君子如玉。”
就是说君子要像玉石一样温润、光滑、内敛,不刺眼、不炫耀、不咄咄逼人,谦和守下,这就是修养!
02
无需提醒的自觉
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自觉的人,是能从小事做起,处处严于律己,事事以身作则,在每一个细节中,散发品性的光辉。
同事小莫是个非常爱干净的女孩,办公室里,大多数人的办公桌上都一团糟,只有小莫的办公桌一直干净整洁。
每当我们外出聚餐时,很多同事都把吃剩的东西随意扔在桌子上,更有甚者直接扔在了地上。
只有小莫,永远把吃剩的餐食放在餐盘的一角,桌子上的垃圾也一定扔在垃圾桶里。
我问她原因,小莫说:“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别人能从我们的习惯里看出来一个人的修养。”
小莫一定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断然不会这么严格要求自己。
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内心一定具备无需提醒的自觉性,因为这已经根植于他们的心里,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03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哲学家穆勒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道德的约束,鉴别正气君子与卑劣小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听的话,就不要对别人说。
只有童言可以无忌,年岁渐长就该做一个彬彬有礼的少年,顾全大局的青年,推己及人的中年。
“为人谋忠,与朋交信”,与人相处就应以忠信为原则。
成年人就该遵守这世界的秩序与规则,以尊重和善意为前提,才有资格谈率性和直爽。
以前小的时候,不太喜欢学校,只觉得约束,凡事都有严格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路线,规定的活动,没有一点自由。
甚至不止人身自由,还有思想,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永远都是跟着课本,还不停地考试。
现在回想当年,只是觉得当时的想法太过幼稚,在能力不足的时候还想要自由。
如果在一个人在思想尚未成熟的时候,就放纵自由,那么不知道会做出什么离谱的事。
自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没有约束的自由叫放纵。
04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英国诗人斯宾塞说:“只有那些高山仰止的人,才懂得给予他人机会。只有那些格局远大的人,才能真正为他人着想。”
云南红河,警察在抓捕一名“瘾君子”时,嫌疑人9岁的女儿突然出现。
小女孩看到一群人围着她父亲,有些惶恐,茫然。
警察下意识地将手铐藏在身后,不让她看见。
然后一名警察上前对小女孩说:“你爸爸只是配合我们去工作,你先去那边和小朋友玩,我们一会儿来这里接你回家。”
直到小女孩离开视线后,警察才给这位父亲戴上手铐。
为他人着想,就是不动声色地保护他人心里最珍贵的东西。
为他人着想,是一种善良,是一种修养,是一个人身上最闪闪发光的品质。
▼
戏剧家夏衍临终前,痛得浑身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
正当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
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不是叫,是请。”夏老改动一个字,却感动了亿万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养?
其实,真正的教养与你掌握了多少学识无关,而与你一生中所形成的品质有关。
愿你内心澄澈,常行君子之事,那么定能成为世间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