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除你心中的杂草,心灵的杂草指什么
王阳明有一次和弟子在花园里面锄草,流了很多汗,弟子突然感慨道:“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善那么难培养,而恶又那么难去除呢?”
王阳明听到后对弟子说:“你这样想善恶是表象的,你没有培养善,也没有去除恶。”
弟子听后很是不解,自己劳累了半天锄草,怎么能说自己没去除恶呢?
王阳明解释道:“天生万物生出花园里的花和草,哪里有什么善恶之分?你想赏花,所以花是善的,草是恶的,而当你想要用草时,比如要给牛马喂食,草就变成善的了。此等善恶,都是由你内心的好恶而生出来的,所以想法是错误的。”
这段对话阳明先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善恶不在物,而是在我们心中,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并不是唯心主义,王阳明先生并没有否认草不存在,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对草好坏善恶,有用无用的评判是“虚幻”的。
人对草做出好坏的评判,取决于人的动机和利益立场。如果你想赏花,觉得草碍事,把它定义成了恶,但如果你去大草原放牧呢?那明显草就是好的了。
问题在草吗?如果你觉得问题在草,那你就是执着于外相了,没有想到是自己心的问题,然后就去定义所有的草都是恶的,甚至反对牧民给牛羊吃草。
当然这么简单的错误一般人是不会犯的,但是你思考一下,你有没有执着过把某人视为坏人,然后看他所有都不顺眼呢?可能他也不是坏人,而是你的心判断出了问题。
或者你做某件事,遇到了挫折,若你勇于坚持会认为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若你善于逃避会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最后得到不同的结果,这都不是外界的原因,是心的原因。
所以西方学者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投射。
佛陀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园丁说草是坏的,牧民说草是好的,那么草到底是好是坏?园丁和牧民到底谁对谁错?
所以世间本无好坏,本无对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的好恶,对万物的投射,人只有超越了好坏善恶的二元思维对立模式,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譬如你陪着老婆在逛街,当你觉得真是又累又花钱没有意义的时候,你可以转换一种思维,你认为你是牵着爱人的手,看着美丽的街景和热闹的人群,是件多么浪漫和幸福的事情。
思维一变,你的境遇立马就发生了改变,一切的苦乐,都由你的思维决定。
这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一切唯心造。
你认为所有现在的不快乐的、坏的遭遇,都是你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只看到了坏的一面,没有看到好的一面,所以消极不快乐。
我们只有从自己的思维模式上转化,从根本处下手,去寻找境遇的不同面向,发现境遇的积极处,我们的生活才能发生真正的转变。
有人会有困惑:既然物无善恶,那我们该怎么做事,以什么标准在社会上处世呢?
这也是很多修道人在认知上的关卡,有些人到了这一步,就陷入了逻辑困境:既然草无善无恶,那就不去锄了,既然天下万物无善无恶,那我还要干啥?什么都不要做了。
很多人就跑到山上什么也不做,不问世事了,这种行为当然也是错误的。
草肯定是要锄的,因为如果不锄,你就看不到美丽的花朵,人是要为社会做事情的,要借假修真,最后才能成就自身。
你锄草的过程,不是觉得草恶,而是因为客观规律,草妨碍了花的成长;你自己做善事,不去评判别人,是因为这样做才是符合良知的要求。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之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如果天下人都觉得同样的一种东西为美,那就不好了;都觉得同样的一种事情为善,那可能是不善的。
譬如所有的男人都看见同一个女人为美,其他人为丑,那岂不是为争这个女人天下大乱了?所以情人眼里出西施么,每个人眼里的美是不一样的。
你不要只用自己的眼光去定义有用的,美的,强的,可爱的,而忽略了万物协调运作的全部意义,你才会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才能看到事物的其他面向和意义。
所以,道家说,常无欲,以观其妙。
▼
心外无物,人生所做之事,唯修心尔。
放下对外物的评判,才能找到真正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