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选择善良,做人善良的重要性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
善良,是一个人的天性,无论走到哪里,善良都像一束光,温暖着人心。
佛家也有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善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在《论语》里,孔子的最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字,行仁就是做善事。
因为孔子发现,每个人的人心都有行仁的要求,不管看见自己行仁还是看见别人行仁,都会很开心,所以孔子教导学生:仁是每个人的人生正路。
儒家对个人为什么要选择善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人之性:人心向善
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的本性是向下流一样;人没有本性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一样。
其实儒家不是强调人性本善的,儒家是强调人性向善。因为不是本来就善良,所以需要后天的修正,但是人性是超向并且喜欢善良,这是天性。
孟子又说: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chú huàn]之悦我口。
合理性和正当性,让我的心感到喜悦,就好像肉类的料理使我的口感到愉悦一样。
人的心里有没有理义暂且不论,但是人内心自然就会喜欢理义,这也就是人性向善。
其实不管是中国的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就是:劝善。每一份善良如雨滋润着生命,如阳光普照着万物。
新疆阿立马洪夫妇养育着十九个不同民族的孩子无怨无悔;河北高淑珍免费接受近百名残疾孩子抚养他们长大;杭州最美托举妈妈用柔软的双肩托举掉到窗外的儿童......
因为人性向善,我们被这些善举感动着,温暖着......这些也是社会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
二、人之道:择善固执
《中庸》里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努力做到真诚,就是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着追求。
从“人性向善”到“择善固执”,中间有个必要环节,就是要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教育与规范的作用。
善良,不是软弱,更不是沽名钓誉。善良有多种形式,可以是身边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也可以是影响很大很大的历史转折。
一位妇女,从农村嫁到了城市,每次回家见朋友,都会摘下耳环、项链,换上最普通的粗布衣服;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残疾孩子坐轮椅,没有指指点点,并且不在他面前蹦蹦跳跳;一位车主,看到母亲和孩子过马路,没有高声鸣笛,只是停下来让他们先走......
每一件小事里,都有一个善意的选择。
善良,也可以是轰轰烈烈的“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奉献贫苦人民;是雷锋叔叔勇于奉献,不求回报......
我们都不喜欢盲目的善良,但是如果你能不刻意、不表演,用悲悯之心面对这个浑浊的世界,那你就轻易地站在了最美的一面。
三、人之成:止于至善
孔子一生的志向,是这个社会能够: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让朋友之间能相互信任,让年幼的人能得到关怀和教育。
普普通通的三句话,却道出了一代圣者的慈悯之心,孔子的志向并不是他个人独享,而是整个人类在人人都行善之后的共同美好家园。
《大学》中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学习的遵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朱熹解释说:止于至善是达到最高的境界不会往下掉,不退转,一直保持在这个高度。
这个境界很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要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不断实践,修养自己的道德,就是行走在通往至善的道路上。
只有我们把“至善”作为我们的人生追求目标,我们的人生才会走向完美境界。
▼
对于善良的人来说,每一个时间、每一个经历、每一个问题,都是他探索生命真理的思想之源,都有他热爱自然、拥抱生活、善待一切生命的赤忱和感悟。
当我们明白唯有选择善良,才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时,余生,请用一颗平实善良的心,与生活紧紧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