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这么窝囊,宋朝到底是强还是弱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宋朝皇帝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奇怪。皇帝是天子、九五之尊,本该霸气侧漏,舍我其谁,一言九鼎,超级自信,不怒自威,让臣民有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
宋朝皇帝的画风却完全不一样,一般白白净净,书生气质,谨小慎微,平易近人,与文人士大夫打成一片,艺术天分很高,但治国水平非常随缘。宋朝有很多大臣在面对皇帝时非常强势,比如包拯有一次向宋仁宗觐见的时候,说话太激动,把唾沫星子溅了皇帝一脸。宋仁宗也没有生气。
宋朝的好皇帝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文弱平庸,差皇帝表现经常突破人们的想象极限,极度寡廉鲜耻。对,说的就是宋徽宗父子三皇。
汉朝有汉高祖、汉武帝,唐朝有唐太宗、武则天,明朝有朱元璋、朱棣,宋朝为什么没有雄才大略、四夷宾服的伟大君主呢?
第一,唐末五代的后遗症。
宋朝存在两个先天不足。
第一个先天不足是唐末五代乱局带来的超级混乱,非常难以收拾。
当时,军阀当道,兵强马壮就能当皇帝。百姓、大臣、武将对皇帝的权威早就不再迷信,对皇帝的崇拜和忠诚早就荡然无存。
儒家思想对大众的思想控制也不复存在。武将动辄起兵造反,文臣反复当墙头草,城头变幻大王旗。十几年就换一个朝代。
宋朝本身也是篡位建立的。皇帝深深地怀疑自己的位置不稳,统治天下的成本也很高,因为当时人心早就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一时之间,皇帝只能先稳定内部,内部稳住后再对外用兵,统一天下。
第二,赵匡胤英年早逝,赵光义军事能力不足。
宋朝三百多年最厉害的君主自然是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十几年间袭占荆湖,灭后蜀,灭南汉,灭南唐。按计划,接下来就该灭北汉,与辽国争夺燕云十六州了。
当年,赵匡胤定下的一统天下的方针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容易的打完了,马上要啃最硬的一块骨头了。在这紧要关头,年仅50岁,身强体壮、年富力强的赵匡胤突然暴毙。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赵匡胤是被弟弟赵光义给害死了,目的当然是自保和争夺皇位。
因为如果赵光义当不上皇帝的话,后半生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背后的一干党羽也会受牵连。这就是宋朝版的“玄武门之变”。
其实,赵大和赵二谁当皇帝,臣民也不怎么关心,反正是你们的家事。但问题就在于,与哥哥相比,赵光义的军事水平太差了。两次伐辽都大败,连皇帝本人都屁股中箭,趴在驴车上狼狈逃命。
要是赵大不死,由赵大主导伐辽,即使赢不了,也不会输这么惨。
两次伐辽失败,直接导致攻守易位,本来是宋朝占据进攻主动,变成了辽国进攻,宋朝被动防守。从此,一直到宋朝灭亡,宋朝都没能改变被动防守的局面。
第三,宋朝皇帝权势太小,权力不足。
皇帝的权威一般来自军功,对外战争的胜利会加强皇帝权威。
赵光义对辽作战连续失败,造成皇帝没啥权威,无法压制官僚群体,皇帝权力受到极大限制。后周、赵匡胤遗留下来的几十万精兵悍将损折大半,武将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大为减少。
这样一来,文官群体的话语权就大大加强。宋朝皇帝不得不接受“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明朝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清朝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后,出现文官坐大,皇权受限的情况,宋朝在第二位皇帝时期就出现了。
皇帝权力不够大,权力不够集中,反映在皇帝的行为气质上,自然是文弱有余,英武不足,难以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