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为什么搞科举
科举制度在我国流行了1000多年,那么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目前主流的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从隋朝的隋炀帝那开始的,虽然他的口碑不太好,是一个昏君,但是他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继位之后就以文学为标准进行了科举,设立了进士科以文学为主。但是因为他这个人爱玩,刚开始确立,很多规矩都不明确,也没有那么严肃,然后他也就在位了十四年,一共就录取了12个进士,所以说他完全确定了科举制也不太准确。
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是从唐朝开始的,唐代时期的科学分两张卷子,一张是考卷,考官现场出题考生现场做,还有一张卷叫行卷,考生要把平时写的文章诗词准备好,送上来,不单单看现场考的水平,还要看平时的作品。也就有很多考生为了行卷能拉分,就把自己写的诗词文章给当时的有名望的官员文豪点评增加声望。
白居易刚来到长安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诗给了顾况看。王维当时为了能让自己的行卷受人赏识,就各种关系打通关系,其中就找了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岐王李范找了公主,再由公主推荐,最终王维高中状元。
唐朝时期的科举也没有那么的规范,还要把平时的作品表现出来,而且还留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
真的是到了宋朝科举才变得规范起来,宋朝时候考生的名字都是要糊起来挡住的,杜绝了打好招呼走后门的。而且也是从宋朝开始由皇帝在殿试上钦点状元,但是因为宋朝的更替和战乱,科举也经常被打断。
宋朝北方被契丹统治的时期,对契丹族的人不进行科举选拔人才,汉人可以继续科举,而且还严格禁止契丹人参与科举。
到了元朝时期因为伯颜觉得汉人心眼多,在通过科举入仕,担心他们会颠覆了朝廷,就上书元顺帝废除科举,所以在元朝有5年是没有科举的,等到伯颜死了,元顺帝才恢复了科举,但是也因为5年的断层,使得许多读书人放弃了读书,人才也出现了断层。
到了明朝的时候科举得到了重视,朱元璋自己没文化却十分重视读书人,也非常的重视科举,但是也发生过一起事情对后世影响非常的大。
明朝事情都是春季的时候考试,在入取52名进士,头名是状元,然后张榜公示,这也叫春榜,在洪武三十年的时候出了春夏两个榜,两个状元。春榜考完了,进士和状元都选拔出来了。但是在南京有人在街头抗议,都是来考试的北方考生,说这次考试有黑幕,主副考官加上52名进士联手作弊,坑害他们北方考生。
这个事情也传到了朱元璋那儿,他就开始调查这个事情,把主考官刘三吾找来文化,刘三吾却以人头担保这次考试的公平性,后面调查了才发现,主副考官加上52进士全部是南方人,后面重新审卷,得出结论52名南方的进士最后一名的水平都比北方第一名的高出许多。
在当时北方还有战事,教育也荒废,每年进士也就能考上几个人,今年赶上了人才荒年,没一个考上的。朱元璋一看这样也不行,自己是南方人,朝廷内的大臣也大多是南方人,弄不好会动摇国家根基,随便杀了几个考官,然后找了61个北方考生,让他们考试在选出一个状元。
所以在当年的夏天又考了一次,出了一次夏榜,这次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后来明朝就采取了配额制,给北方多少名额,南方多少名额。这一点也一直影响到了如今的高考,不发达地区也要保证能考进好学校的,发达地区也不能把所有名额都占据。
中国科举制度的1300多年是不断的发展也不断地完善,和现在的高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科举是不完美的,同样的高考也有着它的问题,所以考高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科举中的一些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能够从广大学子之中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