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北伐谁提出的,北伐到底是不是以卵击石

时间:2023-08-31 08:40:3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一、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北伐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凡是战争,必然有其政治目的,诸葛亮北伐当然也是一样。很多人不清楚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国号可不是 蜀 ,而是 汉 。因为前面

一、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北伐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凡是战争,必然有其政治目的,诸葛亮北伐当然也是一样。很多人不清楚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国号可不是“蜀”,而是“汉”。因为前面已经有了刘邦创立的“西汉”和刘秀创立的“东汉”,后世为了区分刘备建立的政权,往往称之为“季汉”(这里胖子有个疑问,古代排顺序是伯、仲、叔、季,蜀汉明明是“老三”,为啥不称之为“叔汉”?有了解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而“西蜀”,“蜀国”,这种明显有着地域标志的称呼,多半是魏国人贬低和蔑视刘备政权的叫法。《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后来成为了晋国的臣子,而晋又奉魏国为正统,所以魏国的叫法“蜀”就成为了刘备政权的代称了。如果真的在三国时期,称刘备集团为蜀,估计刘备是不干的。(日后在三国剧中但凡看到“蜀”字的军旗,无脑喷就对了。)

北伐谁提出的,北伐到底是不是以卵击石

在政治宣传上,刘备建国的基础是魏国篡逆,自己称帝是拨乱反正。而魏国这边却宣扬自己的统治权是合法的。当初曹丕已经礼让再三,汉献帝非要“禅让”给我的,我总不能不要。显然二者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无论如何,魏蜀两国都不可并存。矛盾天然存在,立场天然对立,根本无法调和。这就是蜀国为啥一直盯着魏国死磕的原因。反观吴国在政治上是有着一定优越性的,因为他们可以作壁上观。这也是吴国为啥能首鼠两端,一会儿向魏国称臣,一会儿又和蜀国结盟。因为在孙权没称帝之前,魏蜀两方都想拉拢吴国支持自己。

北伐谁提出的,北伐到底是不是以卵击石

说完了政治因素,我们再说说实力对比。温水煮蛙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其实蜀国是没有实力去和魏吴两国和平发展,休养生息的。虽说魏蜀吴三分天下,但这三分可不是“平均分配”!如果说三足鼎立的三条腿儿里有粗有细,蜀国必然是其中最细的一条腿。

我们先看看人口差距:乱世之中什么都离不开人,没有人就没有兵员,没有资金,没有粮食。金文京先生曾经列出三国灭亡时的人口数据:蜀国共计28万户,约94万人;吴国共52.3万户,约230万人;魏国共66万户,约443万人。(注:这是三国灭亡时的数据,不是完全的同时期对比,但我认为仍然有参考意义)由此可见魏国的人口约为吴国的两倍,蜀国的五倍!这也是为啥魏国动不动就能出动“十万大军”,而蜀国的军事行动只能小打小闹的“领兵一万”了。

北伐谁提出的,北伐到底是不是以卵击石

再来看看地盘。魏国控制着幽、冀、青、并、徐、兖、豫、司、雍、凉等十个州,可以说长江以北都是曹操的。而吴国控制着荆州、扬州、交州三个州,(注:其中荆州和魏蜀两国共有,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蜀国失去了荆州的控制权,此后荆州大部分被东吴控制)当时的南方虽然没有大规模开发,但因为气候宜人,物产极为丰富,所以说孙权的地盘也不错。而蜀国相比之下就比较惨了,长期控制的只有一个益州。虽说地盘比较大,但因为山地众多,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发达。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经感叹:“益州疲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这样的地理和人口差距,意味着蜀国无论是从兵员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和魏吴两国长期耗下去。因为基数差距过大,蜀国如果不挑事儿的话,几年后的差距就会更加明显。诸葛亮深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才会不断的向魏国发动战争。目的是在吴蜀联盟的情况下,不断的蚕食和骚扰魏国。此消彼长之下,蜀国或许有问鼎天下的机会。可笑总有些人批评诸葛亮不该北伐,当真是浅薄之见。

北伐谁提出的,北伐到底是不是以卵击石

二、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及北伐成果

诸葛亮北伐的口号喊得响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诸葛亮也知道这将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因此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被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不是因为诸葛亮过于保守,不敢兵行险招,而是因为这根本不符合诸葛亮的北伐构想。

按照魏延所说,自己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的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如此就拿下了关中全境。先不说长安守将夏侯楙会不会看到魏延就吓尿裤子,直接带兵跑路,也不说长安城高墙厚,固若金汤。我们假定一切顺利,魏延成功的拿下了长安。面对这样的局面魏国会做什么?必定是倾全国之力和蜀国进行争夺。魏延一支孤军,如何能在魏国腹地长存下去?可以说魏延的想法在战略上就行不通。

北伐谁提出的,北伐到底是不是以卵击石

而诸葛亮这边出兵祁山,取陇右(雍州,凉州)的战略构想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来雍、凉二州离魏国的中心较远,魏国不可能部署过多的军事力量在这个地方。而蜀国就可以牵着魏国鼻子走。我们发现每次诸葛亮率军北伐,魏国都会派大军来援。也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较小的代价牵制骚扰魏国。偶尔还可以打个时间差,从魏国身上获得一些好处。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国毫无防备。诸葛亮快速占领了陇右的大部分地区,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望风而降。曹魏一时间“朝野惊惧”。胜负的天平似乎已经向蜀国倾斜。诸葛亮知道自己唯一的弱点就是街亭,只是可惜错用了马谡,致使功败垂成。虽然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但蜀国其实并没有吃什么大亏,仍然掠夺了西郡的大量人口充实益州。

北伐谁提出的,北伐到底是不是以卵击石

魏国本来是看不上蜀国的,大臣们一致认为蜀国只是小国,名将无非关羽。关羽死后蜀国又经历了夷陵之败,自保尚且艰难,根本无力对外发动战争。因此一直将防御重点放在东线战场。这次战争改变了魏国的想法,吴国那边看似强大,但只要一员大将就能镇守(张辽逍遥津八百破十万,孙权真的是猪队友)。反观蜀国虽然国弱兵少,威胁却比吴国大的多。此后的北伐魏国对蜀国已经有了防备,机会显然没有第一次好了。但诸葛亮仍然多有斩获。第二次北伐斩了魏将王双,第三次北伐得了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北伐射杀了魏国名将张合。

直到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依照诸葛亮遗命,秘不发丧,蜀国全军有序撤退。老对手司马懿前来追击时蜀军营地已经是一座空营。司马懿遍看营内布置,感叹道:亮真天下奇才也!

北伐谁提出的,北伐到底是不是以卵击石

诸葛亮的北伐行动虽然未尽全功,却以攻为守,有效的扼制了魏国的发展。一代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更是堪称万世楷模。有一副千古绝对曾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我认为写的很妙,附在文末: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