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论语的三要素是什么,论语的三个方面

时间:2023-09-23 10:08:41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第一,求治的要素。 孔子学说第一部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求治,叫兴周礼,倡王道,好梦周公,孔子总是梦见周公,他的学说的核心是要对当时春秋时代的社会进行改造,他的改造方式

论语的三要素是什么,论语的三个方面

第一,求治的要素。

孔子学说第一部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求治,叫“兴周礼,倡王道,好梦周公”,孔子总是梦见周公,他的学说的核心是要对当时春秋时代的社会进行改造,他的改造方式是恢复古制,尊贤爱民,因此他总是想恢复西周早年的周礼有序状态、天下有道状态,这叫“兴周礼,倡王道”;

孔子自己讲,总是梦见周公,因为周公旦是制礼作乐的西周第一任宰相,也就是为周朝建立国家统治法统的那个人,因此孔子的学说第一部分,求治的部分,他把周公旦制礼作乐的政治操作理论化,而任何东西只有理论化以后,才能持久而致密地得到执行;

这就是孔子学说在政治社会学上极具力道的原因;

孔子在《八佾篇》中讲,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什么意思?他说周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借鉴了夏商两代的文化,因此“郁郁乎”,文化极为茂盛。因此我追随周代文化叫“吾从周”

想想,老子“吾从商”,老子是追随商代氏族部落文化的代表;孔子又在《为政篇》中讲,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通假字)之”他主张以德治国,他说如果你有了以德治国的这个东西,就相当于天上有了北极星,所有星辰都是围绕着北极星运转的,可见他的政治诉求极高;

孔子整书铺满了治国治天下的政治要求和社会实治功能;

因此我们讲一介布衣胸怀天下,不自量力,遂成圣人,这是他的学说的第一部分;

孔子学说的第二部分启蒙的要素,叫办私学,兴教化,有教无类;

孔子最早办私学,而且面向民众办私学,所谓“有教无类”,就是不分阶级阶层等级,所有人都可以在我这里受教育,叫有教无类,由此开创了冯友兰所说的中国的“士”之风气;

中国这个“士”,中国社会士、农、工、商,士的社会地位极高,在西方是都是武士,所以你读一下塞万提斯的书,《堂吉诃德》它实际上讲什么?讲欧洲武士阶层的败落和衰落,但是中国的“士”主要都指文士,而中国的文士是由儒家开创和培养;

中国的文士构成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两千年的解释权,构成中国科举制度进入官僚体系,统治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中国文化在办私学的过程中,逐步弥散到民间,起到了中国社会孔子之后的全面学风开放的状态;

因此我们看孔子在他在《论语》中描述,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说我默默地有所认知,学习从来不厌倦,教育也从来不疲倦,他说有了这些东西,我还有什么其他要求呢?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在《论语》中留下一段话,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这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他说,我看老师永远看不见他的高度,中国有一个词汇叫“高山仰止”,就是你站在山下面,你把脖子都快拧断了,你都看不见山顶,叫“仰止”,他说他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就是我想钻研老师的学问,永远钻研不透,我一会觉得他的学问在前面,一会儿又觉得他要讨论的问题在后面,夫子循循善诱,不断地给我们讲课。“博我以文”,使得我有了文化。“约我以礼”,使得我有了规矩,懂得了社会规范“欲罢不能”,就是我终生追随老师,都离不开老师,可见孔子的启蒙魅力;

因此我们讲一介寒士,面向庶民,蔚然闻风,随承先师,这是孔子论语的第二部分启蒙的要素;

第三、教规的要素;

孔子学说讲君子之道八门,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核心是“修身”。要想理解孔子的学说,关键在于要理解孔子学说中的六个字;

1、“礼”。 “礼”不是指礼貌礼节,而是国家政治法统到民间礼仪礼节的总和,周公旦制礼作乐,所以孔子学说的核心叫“克己复礼”,克尽自己之所能,回归西周早年周公旦制礼作乐的那个时代;

这是他学说和思想的核心,甚至是他的政治纲领!

2、“仁”。一般学者都把它解释为“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大家要互相与人为善,这个解法不对,因为“二”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我们看到它写成这个样子,它实际上是“上”,画一个案台上面摆一个东西,这个字是“上”,我们在甲骨文中也见过这个字,画一个案台下面摆一个东西,这个字就是“下”,我们在甲骨文中还见过这个字,像一个除号,这个字叫“上下”,由于要发两个音节,所以后来被淘汰;

“仁”这个字是什么?许慎都解释错了,东汉时期著名中国第一个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都把它说成“从人从二”,而因为许慎当年只能见到金文,甲骨文1899年以后才开发出来。这个字的意思是“从人从上”,它的意思是上等人要爱护下等人,叫“仁”;

请记住,孔子在论语中讲“仁”有150多种讲法,核心叫“仁者爱人”,因此大家要特别注意孔子学说绝不讲平等。孔子学说是典型的贵族学说,叫“礼有尊卑”;

孔子学说,由于古代的时候,社会管理者全都是贵族,而且是贵族世袭,因此他认为要想让天下稳定,上等人就必须爱护下等人,这个概念叫“仁”,所谓“君子之道”,所谓“君子”,是指有道德的贵族;

所以孔子把人分为三等,第一叫圣人,就是最有权力而又有高德的人;第二叫仁人,就是具有极高的社会治理能力,而又具备高度道德的人;第三叫君子,就是普通贵族,或者追求贵族道德精神的人,所以孔子的“仁”是讲上等人要爱护下等人;

3、恕。大多数人理解它是在“宽恕”这个复合词上理解,这样理解不行,你得看懂这个字,“心”“如”,将心比心的意思。用孔子的原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叫“恕”;

“礼”、“仁”、“恕”,这三个字是理解孔子学说非常重要的基础;

“仁”我前面讲过最核心的意思“仁者爱人”;“恕”,孔子原话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翻遍所有的宗教读本,《圣经》、《古兰经》、《佛教》,你在所有这些宗教文献中,你几乎不用翻译,就能见到完全同样的表述,它说明什么?说明孔子文本的第三部分,就是教规部分,而孔子活着的时候是十分狼狈的,根本没有尊崇地位;

比如《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说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的时候,有一次来到郑国,结果在郑国首都的东门和自己的弟子走失了,他的著名弟子子贡就去寻找他的老师,结果碰见一个老人,就问他说你要找的那个老师,是不是“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说你要找的那个人是不是脑门看起来有点像尧,脖子有点像皋陶,然后肩膀有点像那个最早立法的子产,腰短了三寸。但是这个人看起来像个丧家之狗,你是不是要找这样狼狈的那个人?然后子贡回去就是“以实告孔子”,说别人形容你是丧家狗,大家知道孔子怎么回答的吗?《史记》原文记载,“形状,末也”说描述的那个形状不一定确切,“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说我像一条丧家狗,实在是说对了;

孔子为什么当年如此之狼狈,三四百年以后却居然被祭上圣坛,号称素王,所有的皇帝都要给他的牌位磕头,是因为人类原始文化中不能缺失教规的元素,这是孔子最终被祭上圣坛的原因;

所以大家读孔子《论语》,你想读懂它,核心的一个要素是要理解人类原始文化不可或缺的那三大要素。你把这个东西都明白理解了,你才能真正读懂孔子学说的综合状态;

圣人学说,集三大原始文化要素于一身,这就是儒家学说的分量所在,也就是儒家学说统治中国主流文化,像宗教一样牢固,持续两千多年而不溃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