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为何被贬,宋之问的人品和诗品
提起宋之问也许有人不熟悉,但是只要说起"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句诗,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全诗如下: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年来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心情怎能不忐忑呢?诗人寥寥几笔,把游子归乡时的心情刻画的入木三分,实乃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唐诗,如果单独看这首诗,我们会被诗中游子近乡情怯的心情打动,特别是有过离家多年经历的人。
当你久居他乡和家乡不通音信,某一天将要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难道不正是诗中那种既喜且怯的复杂心情吗?既有将要重逢的期待和喜悦,又忐忑不安,不知道故乡如今是什么样子,家人又还好吗?
是的,单独看这首诗,诗人寥寥几笔就把游子复杂的心绪刻画得淋漓尽致,的确令我们赞叹。
如果就这首诗来评价宋之问其人,两个字:有才;但如果发掘这首诗背后的作者经历和历史文化背景,再来评价问之问其人,那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也是两个字:无德。
到家门口了,诗人却"情怯"不已什么呢?因为诗人已经长久和家里断绝了消息,他不知道自己被流放后,是否连累了家人;他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这些都是他"经冬复历春"的担忧啊!他的这种担忧随着渡过汉江,随着家乡越来越近,就越来越突出起来。这就是他的"怯"。
宋之问在女人之间如鱼得水,很好地发挥了他阿谀奉承、颠倒黑白的能力。这一次他要玩个大的,他觉得皇帝的妹妹不够给力,似乎皇帝的女儿、后来居上的安乐公主更加炙手可热一些。
于是他在主子还没有倒台的情况下,转投到安乐公主的阵营里面了。
他大大低估了女人的记仇能力。太平公主对这样反复无常的小人深恶痛绝,虽然扳不倒乐公主,但对付宋之问她还是有能力的。她在唐中宗面前弹劾宋之问,把他出卖朋友,受贿丑行抖了出来,唐中宗闻之,便把他发配到越州做长史。
这一次宋之问没有逃回来,他甚至表现出几分悔悟之心。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他这样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这个时候也不需要他写应制诗来阿谀奉承了,于是他的诗也改了风格,颇有些健康清新的味道。
他出卖自己的人品,换取了荣华权位。可是到头来,他要为自己失去的人品而买单,代价是惨重的。宋之问不禁反问自己:这一切都值得吗?
事已至此,再想前尘往事已然没有了意义,他唯一能做的只有说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