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知道吗
现在的家庭温饱都没有问题,然而家长的压力还是比较大,无论富足的家庭还是普通家庭,多数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前路在哪里,为什么呢?
因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适应问题,造成他们无法立即融入社会:
逃避就业——不愿意面对适应社会的恐惧感
因为无法把握外面世界,不知自己能否胜任一个社会角色,又害怕失败,不能够面对失败带来的结果。于是就一直上学好了。原本不想努力学习的,大学毕业阶段突然想要考研了。毕竟,研究生的学习还有3年学校生活可以继续。
所以很多大学生选择跟风考研,或者挂科重考。潜意识里,躲在象牙塔的舒适感,淹没了适应社会的恐惧,暂时压下这个问题,可能心里面更舒服一些。
把理想理想化
试想,哪个社会人是每天把民生、把人类发展这些挂在嘴边上的?
而每个人却不约而同地做着很多这样的工作,每个人的努力生活,都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然而,离开了远大的理想,近小的目标就站不住脚了?不是这样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入世。造成他们把理想理想化了,他们的理想看上去是高大上的、解救人类的,却实实在在是空的、虚的、飘
那么终究还是有一些年轻人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有个说法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有一些富裕人家给到孩子“逆商”教育,养育出懂得规划自己人生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特点是:
明白吃饱饭才是人生第一要务
想起“风一样的女子”森蝶,想到5岁为了生存去奔跑着收菜,11岁的她已经是一名运动健将。虽然田亮并没有让女儿负责生活来源,但带养孩子的方式一直是清晰明确的。孩子需要为了自己的成长付出努力,家长支持能支持到的,提供可以提供的环境条件与精神鼓励。
唯有为了自己的成长努力,这个人生才是自己的。任何脱离吃饱饭的理想,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想法,非常的幼稚,却是一个必经阶段。
所以理想,实在是生存需要与自我实现中间这一个阶梯的整合与攀登。
马斯洛老先生的需要层次理论,再次论证了人生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确切地明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看出,他对于个人身份定位的本事非常高。
甫未入世,先清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身份角色,是融入社会的根本需要。
守好本分,才能有所提升。
脚踏实地地获得社会的尊重
先保证自己的吃饱穿暖,再通过脚踏实地地工作来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这是正解。
大学生想要入世便获得尊重,要靠自己的勤奋去争取。
系统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予一个人好处,但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废除一个人的权利。
着眼于事,走心于人,在关系与技术层面都要经历、经验,慢慢适应社会需要。
努力在现实中实现理想
理想并非假大空,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想是切实可行的,是能够通过细化、分解、努力实践来做到的。
也是保证自己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逐步达到自我实现的方向。
适应社会,并非仅仅拿着学识去碰撞,而是要提升自身适应能力、情商指数,一边应用知识一边勤奋学习,最终达到一个“社会人”的样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早就不是一句定论了,但无论何时,以吃饱饭为人生排第一位的理想,是真切务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