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叫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的真正含义
大家都知道,《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著名作品之一,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突出了民族大义,描写了英雄侠义情怀,也叙述了命运悲歌。
小时候迷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电视剧迷得不行,最近又把这部电视剧重新看了一遍,不禁想起一个问题,“天龙八部”是什么意思?金庸先生为什么将书名定为《天龙八部》?
其实,“天龙八部”这个词源自于古印度,是一个佛教用语,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八部”也就是佛教中的八个护法神,分别是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乎伽罗。细心的网友可能注意到,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片头就出现了如下画面,内容就是八部神。
天众,即指天神,又称提婆族。佛教中,天神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受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时有五种症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或者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
龙众,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在佛经里,龙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印度神话和佛经中的龙与我国传说中的不同,印度的龙包括类似中国的龙,还包括有神格的蟒蛇、毒蛇等等。古印度人很尊敬龙,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为最大,下雨是龙从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的。
夜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达婆,是香神或乐神。原为婆罗门教崇拜的群神,据称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在印度神话中,乾闼婆是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身上发出香气的神,熟谙并揭示上天的奥秘和圣理,被视为太阳光焰的化身。相传,是服侍帝释天的乐神之一,他们为天神备制苏摩酒。
阿修罗,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非天”或“劣天”,意思是无端挑起战争,男极丑女极美,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天族有美食而无美女,所以互相嫉妒抢夺,最后阿修罗族战败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
迦楼罗,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众鸟之王。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佛经中称为金翅鸟,妙翅鸟,顶颍鸟,食吐悲苦声等。迦楼罗居住在四大洲的大树上,浑身金光闪闪,翼展竟有三百三十六万里之长。平时靠捕食龙(印度神话中的大毒蛇)为食。据说迦楼罗饭量极大,每天要吃掉一条大龙王和五百条小龙。
紧那罗,也被称为歌神、歌乐神、音乐天。原为印度神话中的神仙,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中的歌神。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据《华严经 探玄记 卷二》载,紧那罗外形像人,但头顶长一角,人见人疑,故也称为疑人、疑神。紧那罗拥有美妙的歌喉,还善于舞蹈,是帝释天的执法乐神。佛教画作中,紧那罗通常膝上安放横鼓或两个竖鼓,作击鼓演奏法乐之势。
摩呼罗迦,大蟒神,人身蛇头,善于演奏乐器,同时也力大无比。
有种说法是这八部神在书中又对应八个主角,天众是丐帮帮主萧峰,龙众是大理皇帝段誉,夜叉是四大恶人,乾达婆是阿朱,阿修罗是大燕太子慕容复,迦楼罗是鸠摩智,紧那罗是阿紫,摩乎伽罗是虚竹。从金庸先生描写的人物特点来看,确有对应之意。
至于金庸先生为什么会用这么这么一个佛教用语来命名这部书,应源于他自身的佛学背景,金庸先生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对于佛理的参悟也是非常深刻透彻,他曾经说过:“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我觉得在开悟之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悟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他站在佛学的高度观望芸芸众生,一觉众生皆苦,“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书中的人物有如八部神一样,有着各自的命运,无法改变,充满了悲情和无奈,用佛经命名,意在用佛经解释,用佛经超度,化解这些人物的冤孽,还他们极乐净土。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在1966年陈世骧先生致金庸先生的一封书信中可以得到验证,书信的大致意思是人生来有情,既然有情,人就必然要受感情的折磨,现实并不总像小说中那么完美,人总要遇到感情,这一挑战总有一天会降临于你,你必将经受一番磨难,因此要淡然面对自身的贪嗔痴恨,远离“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婆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