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怎么化妆,中国古代妆容历史
从古至今,女孩子们为了让自己更漂亮,手上都会有几个瓶瓶罐罐,用来画出美美的妆。化妆,在古代也同样受到热捧。从那些出土的陶佣以及书画,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代女孩子对自己脸蛋的上心程度,比起现在,更是过犹不及。
我们现代女孩子护肤化妆,有SK-II、YSL、迪奥等等品牌化妆品,光口红的色号都能让直男蒙圈,每次出门见男神,都可以画上两个小时的妆。那么同样爱美的古代小姐姐,她们都是用什么样的化妆品,又是如何化妆的呢?
要想不脱妆,妆粉得选好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女孩子化妆,第一步都是打底。肤如凝脂是中国女性从古至今的执念,在没有美白精华、美白乳液、黄瓜柠檬片……的古代,想要白,女孩子们都选择了它----傅粉。
古代没有像现在这些样式丰富的粉底,小姐姐们用的都是些常见的米粉、香粉、铅粉、红粉等等。当然有些比较名贵的花草矿石制成的粉,也不是平常人家能用得起的,大多数人家女孩用的还是米粉,或者在其中添加了香料制作而成的香粉。至于人们常说的铅粉虽然用起来效果很好,但由于副作用比较大,所以后期常常会和其他粉一起调和着用。
粉末状的东西,容易撒,不便携带,于是粉块、粉饼就出现了。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粉饼出自于中国,像鸭蛋粉这种。古代最出名的香粉产地当属扬州,“苏州胭脂扬州粉”。
即使是在现在,扬州的鸭蛋粉也都还很有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曾夸过扬州戴春林的鸭蛋粉,“这粉轻、白、红、香四样俱佳,搽在脸上均净润泽,不像别的粉那样涩滞……”这么看来的话,戴春林鸭蛋粉的名气在当时十足是不小。
既是打底,相信很多小姐姐都碰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脸上和脖子手臂的颜色不一样,出现“断层”了。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场面,小姐姐们都会把脖颈、手臂也给打上粉。古代的小姐姐,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同时,她们也会把双肩、后背、手臂、胸前都涂得白白嫩嫩,这跟现代的施粉方法是一样的。
古代眉妆,何止七十二变
我们现在画眉,说得最多的都是粗平眉、一字眉、野生眉,但这些眉妆都没有古代女孩的眉妆那么放飞自我!什么黑色、棕色都弱爆了,古代一直都比较流行绿色的眉妆。
比如宋代苏轼词《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里面就有写到:“时闻五斛赐蛾緑,不惜千金求獭髓。”再比如清朝陈维崧《东风齐着力·花朝》词中有写到:“春困初浓,春愁难妥,又是花朝。虾鬚半轴,蛾緑不曾描。”
古人写词,一般都喜欢用“蛾”字描写女性的眉毛,“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诗词中所描述的“蛾绿”,则是古代女性的“远山眉”,以青黛粉末涂于眉上,女子的眉毛如画中的远山之青黛。不得不说,古人的审美情调,真的是太高了。
要说起历朝历代女子对眉形的打理,唐朝的小姐姐是最会玩的,她们的眉形种类简直多到飞起。一天一个心情,一天换一种眉形,想画哪种就画哪种。
那么她们用什么来画眉呢?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女子们都是用烧焦的柳树枝来画眉,后面用“黛”,由一种黑色的矿物制成。最早是“石黛”,用之前要磨成粉,用水调和,汉墓里就有很多发现。后来又出现了“铜黛”,一种铜锈状化学物质。再就是“螺子黛”,在《甄嬛传》里有出现,产自波斯国,直接蘸水就可以画。
轻点红唇,娇俏惹人
古人云:“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从诗句中不难发现古人喜欢用“点绛唇”来描写女子画唇妆的行为。对于画唇妆的动作,古人为啥用的是“点”呢?
我们现在都说涂口红,或再者是“抹”。其实这个“点”字恰好反应古代追求女子嘴唇娇小红润为美的一种心理,其实也很好理解“点”的意思,就是点到即可,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全部涂满。
古代女子是在下唇中部涂一个大的圆形点,以此改变原来的唇形,令嘴唇变得娇薄一些,看上去就如樱桃一般,娇小动人。我们现在还经常说“樱桃小嘴”,具体的样子在一些古装剧中也可看到。
我们现代小姐姐,口红都不止一支,手上都有好几只色号的口红。古代的潮女们也一样,人家也选色号。唇色之红,红也要红的有创意。而且不同朝代,其流行的唇色也不一样。
唐朝时期最流行大红色的“朱唇”,“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宋朝时期,从庙堂到民间都流行“檀唇”,这种唇妆比较清新高雅。秦观的《南歌子》:“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檀唇颜色,则类似于那种紫砂壶的颜色。
至于古代小姐姐上唇妆的“口红”,也是多种多样。但今天我们着重讲一下“金花胭脂”,这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薄片胭脂,就是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女孩抿一下的那种,是以金箔或纸片浸染红蓝花汁而成。使用时稍蘸唾沫使之溶化,即可涂抹面颊或注点嘴唇。
其实最早在魏晋时候,就有跟口红长得差不多的东西出现了。那是一种以丝绵卷成圆条浸染红蓝花汁而成的便携式胭脂,晋人著的《古今注》说它“圆径三寸许,号绵燕支”。
古代卸妆法,清水出芙蓉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既然化了妆,那么肯定也有卸妆过程。由于古代女孩的化妆品大多是粉和胭脂(胭脂虽然有个脂字,但不是油脂,而是一种固态染料),两者都是水溶性的,直接用清水洗就好了,不像现代,需要用专门的卸妆水。
至于古代小姐姐“洗脸”的场面嘛,大家可以看下王建的《宫词》:“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就从这字面看看就知道,一盆清水变成了一盆泥汤,可想而知这一天全身上下承载的妆粉分量……可怕的女人啊!
还有杜牧《阿房宫赋》中写到“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秦朝阿房宫中的妃嫔们,卸妆的洗脸水可以把渭河的水都腻掉,画面简直惊悚。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诗词作品稍微夸张的表现手法,实际情况应该不至于这样。
脸上有瑕疵,面妆来挽救
最后一个面妆,也是古代女子妆容的最后一大块,包括额黄、花钿、斜红、妆靥。《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面的“花黄”就是花钿和额黄。“额黄”是一种将额头涂成黄色的面饰,现在在我们的古装剧中很少看到这种。但是最近刘亦菲的《花木兰》中的额黄妆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出来的效果嘛,反正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
花钿的形状似花,也有月形、鸟形、叶形等状,最出名的还应该是梅花妆了。“斜红”别名晓霞妆,就是在女子的两鬓前或者是太阳穴处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新月形的弯线。至于“妆靥”嘛,简单点来说就是“人造的酒窝”,在嘴巴两边点两个小红点儿,武则天就有过这造型。
古代的很多妆容以及化妆手法,很多在现代也是流行的,不得不感慨时尚真是一个轮回,“爱美”无时代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