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蘑是什么蘑菇,口蘑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口蘑是生长在蒙古草原上的一种白色伞菌属野生蘑菇,一般生长在有羊骨或羊粪的地方,味道异常鲜美。由于蒙古口蘑土特产以前都通过河北省张家口市输往内地,张家口是蒙古货物的集散地,所以被称为“口蘑”。由于产量不大,需求量大,所以价值昂贵,目前仍然是中国市场上最为昂贵的一种蘑菇。
口蘑的主要产地在锡盟的东乌旗、西乌旗和阿巴嘎旗、呼伦贝尔市、通辽等草原地区。这种蘑菇通常运到张家口市加工,再销往内地。由于蒙古土特产以前都通过河北省张家口市输往内地,张家口是蒙古货物的集散地,所以被称为“口蘑”。由于产量不大,需求量大,所以价值昂贵,目前仍然是中国市场上价格较高的一种蘑菇。1958年郭沫若视察张家口时,写过一首赞美口蘑的诗:“口蘑之名满天下,不知缘何叫‘口蘑’?原来产在张家口,口上蘑菇好且多。”诗人道出了口蘑这名字的来历。
口蘑子实体群生,并形成蘑菇圈,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17厘米,半球形至平展,白色,光滑,初期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厚,具香气。菌褶白色,弯生,稠密,不等长。菌柄中生,粗壮,长3.5-7厘米,粗1.5-4.6厘米,基部稍膨大,白色,内实。孢子椭圆形。常见几种口蘑的形态特征如
下。
杨树口蘑 菌盖较大而厚,初期半球形,边缘内卷,平爬,直径5-12厘米,表面稍黏,浅红褐色或黄褐色,盖缘色浅,有细小鳞片;菌肉污白色,伤处色变暗;菌褶较密而窄,弯生,不等长,白色,成熟后微呈红褐色。菌柄长3-8厘米,粗1-3厘米,直立,中生,白色,后期微呈红褐色,基部稍膨大,泡子无色,卵圆或近球形,表面光滑,5.6-8微米x3-5.6微米,孢子印白色。
除上述品种之外,还有香港大白口蘑、四川豹斑口蘑等品种。
松口蘑是营养共生型的外生菌根菌。在这种外生菌根共生关系中,菌根植物为活的正在生长着的树木。松口蘑菌丝包裹在根系的表面,形成菌套(哈氏网),不侵入根系细胞内,仅在细胞的间隙中蔓延,并通过菌丝直接吸取活立木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及各种营养物质,离开了菌根植物,松口蘑的菌丝将逐渐死亡。这种特殊的营养吸收方式给人工栽培松口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尚未见用纯培养技术实现人工栽培的报道。国内外学者广泛地研究了松口蘑的半人工栽培。松口蘑的半人工栽培是以天然松口蘑的菌丝体、子实体和孢子为播种材料的栽培方法,曾采用直播法、假植、孢子液接种法、菌丝移植法及菌床菌根移植法等方法,以求增加林地内菌根及菌丝体数量,扩大蘑菇圈的范围但收效均不理想。近年来,日本信州大学的研究人员[2]对多种外生菌根菌进行了人工菌根合成及人工子实体诱导的研究。松口蘑的人工菌根苗已可实现野外栽培,而且菌根能存活4个月左右,但移栽后的菌根苗还是出现菌丝体退化现象,子实体的诱导并未成功。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于快速诱导松口蘑人工菌根及人工菌塘的形成作了很深入的研究[3],据他们报道,在无菌土壤或人工基质条件下,将松口蘑菌液接种于发芽1个月的赤松苗上,接种3~ 4周后赤松的侧根上就能形成很典型的哈蒂氏网,诱导出人工菌根,但子实体诱导这一难关始终无法攻克。今后,进一步研究松口蘑与菌根植物的共生机理,寻找有益微生物的帮助,为松口蘑营造增殖的营养条件与生态环境;探索松口蘑发育的遗传机理,人为控制或调节松口蘑结实基因的即时表达,是松口蘑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的焦点。
接种发菌培养
铺料接种
堆肥进房之前,菇棚内要预先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堆肥上床铺料时,要求疏松平整,四边与床沿垂直整齐,料厚20厘米左右,接种后再铺盖3-4厘米厚。由于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会逐渐下塌,最后的料厚应不低于18-20厘米。
菇床接种可采用撒播法或穴接法。在实际生产中以撒播法最为普遍。播种时,将菌种册成小块(麦粒种可分成3~5粒的小块),但不宜过分散碎,均匀撒播在料面。无论采用何种接种方法,都必须注意菌种质量。要求菌丝洁白浓密,均匀一致,结块性好,无杂菌,不“吐”黄水。每平方米床面用麦粒瓶装(750毫升的菌种)1瓶或罐头瓶500毫升的菌种1.5瓶,或用粪草菌种2-3瓶(罐头瓶)。接种后随即在上面铺盖一薄层3-v4厘米厚的培养料,将料面整平,轻轻拍实。 [2]
发菌培养
发菌初期菌丝生长量低,一般不需要通风,当菌丝吃料达到5厘米以上时,每天通风2-3次;菌丝长到料层的一半后,在无风或微风天气时,要求夜间整夜通风;覆土之前必须昼夜不间断地通风换气。为防止通风引起培养:料大量失水,要采取地面喷水提高棚内空气湿度,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75%-80%,以减少床面水分蒸发。口蘑栽培时间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利用自然温度,在发菌期间要防止因气候突变,尤其是持续高温对菌丝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及时采取通风、喷水等降温措施,将菇棚内温度控制在菌丝生长的适温范围内,促使菌丝正常发育。
生活条件
蒙古口蘑、香杏口蘑都是典型的低温型真菌,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如果遇到20℃以上连续高温,均会造成生产失败。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狭窄,为5℃- 23℃之内。菌种培养适宜温度为18℃-20℃,以18℃最为适宜,长期处于20℃温度条件下,菌丝生长虽快,但细弱,稀疏,长势弱。低于5℃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高于23℃易脱水死亡。人工栽培时发菌期温度掌握在15℃-18℃。温度达20℃时料内菌丝稀疏;连续出现3天23℃高温,易使菌丝自溶死亡。菌丝具较强耐低温能力,能在-40℃的气温下越冬。人工栽培时,生理成熟后的菌丝可在-25℃条件下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仍能形成原基并发育成熟。因此,在寒冷的,比方最好采取秋季发菌、春季出菇的跨年度栽培方法。 [2]
口蘑出菇阶段适应性较差,对温度有严格要求。在原基分化与子实体生长期,不仅要求温度低,而且需要较大温差。r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10℃-18 0C,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3℃-15℃。温度在16℃-18℃,子实体生长快,易开伞;在10℃-12℃条件下生长缓慢。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昼夜温差要求达到10℃-14℃,否则将很少结菇或不结菇。单纯的低温或较大温差,都不能满足子实体分化与生长发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