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武悼天王冉闵,武悼天王冉闵介绍
武悼天王这个谥号是前燕政权的鲜卑人给冉闵上的,“武”的意思是武功强盛,比如赵武灵王、汉武帝,武是美谥,“悼”是恐惧的意思,引申为悲痛、哀伤,比如楚悼王、晋悼公,悼是中谥,有同情的意思。
天王是天子的意思,一般是周朝来形容天子的,自秦始皇之后,都称皇帝,鲜卑人给冉闵弄了个武悼天王的谥号,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武功强盛又让人同情的天子。
鲜卑人为什么要给他们的敌人冉闵上谥号呢?
《晋书 卷一百七 载记第七》: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
因为史书记载,冉闵被杀后,周围七里的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从五月份起天气开始干旱不下雨,延续了七个月之久,鲜卑人认为杀冉闵得罪了上天,前燕开国皇帝慕容儁于是派使者祭祀冉闵,祭祀是需要谥号的,于是就给冉闵上了“武悼天王”的谥号。
说来也奇怪,使者祭祀完冉闵的当天,就降下了大雪,旱灾一下子就解除了,这是《晋书》的记载,不管是鲜卑人,还是晋人,至少都认为冉闵的被杀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
冉闵生活在中国历史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的汉人政权被胡人灭亡,剩余的晋室皇族、北方门阀世家衣冠南渡,来到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而没法南渡的汉人百姓要么依附汉人豪强,要么依附胡人政权,要么被胡人所杀。
那是一个极度混乱的嗜血年代,能活下来就已经不容易了,冉闵的父亲冉良是河南省内黄县人,他的家族世代是武将出身,如果没有五胡乱华,想必冉闵仍然会是晋朝的牙门将,汉赵大将石勒的堂侄石虎收养了冉闵的父亲冉良为养子。
胡人收养汉人为养子,这此当时极为普遍,但是胡人对汉人的迫害是显而易见的,永嘉之乱时,汉赵政权的石勒、王弥、刘曜等人率军歼灭晋军主力,杀害西晋王公贵族、大臣百姓十余万人,连西晋末代皇帝也被杀害。
冉闵还没有出生,他的人生就已经被界定,他的父亲是汉人,却是羯族人的养子,冉闵自然就成为羯族人的养孙,冉良、冉闵父子骁勇善战、智谋双全,成为石虎手下的大将,以石勒为首的羯族人消灭了以刘曜为首的匈奴人,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后赵政权灭亡了汉赵政权。
石勒是一位从奴隶到皇帝的传奇人物,后赵政权在鼎盛时期占据了整个北方,石勒去世后,其子石弘继位为帝,不久石虎篡位称帝,石虎为人残暴,连自己的2个儿子都要满门抄斩,年幼的亲孙子都不放过,由于统治者残暴,再加上内讧,后赵开始走向衰弱。
石虎去世后,其子石世继位为帝,石虎第九子石遵在姚弋仲、苻洪、冉闵等人的劝说下,起兵攻入邺城,废黜石世,石遵自己称帝,冉闵因拥立之功得到重用,被封辅国大将军,录尚 书事,还都督中外军事,手握军政大权。
石遵还曾说过要立冉闵为太子的话,让冉闵努力,一回头石遵又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冉闵开始产生不满,而石遵由于冉闵手握军政大权,也开始猜忌冉闵,冉闵先下手杀死石遵,立石虎第三子石鉴为帝,冉闵则控制了后赵政权。
冉闵掌控政权后,引发了后赵一系列的内讧,石鉴一心想摆脱傀儡的命运,多次派人准备刺杀冉闵,均未能成功,也害怕被杀,最终石鉴被冉闵诛杀,冉闵又杀了石虎的孙子38人,将石氏家族灭门。
由于冉闵是汉族人,后赵政权中有很多羯族兵因此不满,后赵三朝元老龙骧将军孙伏都与刘铢集结了三千羯兵准备刺杀冉闵,但被冉闵和李农打败,羯族兵全被诛杀,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冉闵发布命令告知宫廷内外: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内外六夷应该指的是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与汉的统称,冉闵的命令是:只要不动兵器就不会有杀身之祸。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
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后赵政权其实就是个大杂烩,胡人和汉人是杂居生活的,后赵统治者是羯族人,但羯族人数并不多,后赵灭亡汉赵,汉赵统治者是匈奴人,但后赵人数最多的不是羯和匈奴,而是汉人,整个北方1500万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汉人,后赵政权中有大量的汉人,汉人处于被统治阶层。
冉闵掌控政权后,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随后胡人开始大量逃亡,有的攻破城门逃走,有的越墙逃走,不可胜数,冉闵再次发布命令: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当时是冉闵掌控朝政,意思是:凡是能与冉闵控制的朝廷一条心的可以留下,不同心可以离开。因此打开城门,不再戒严,此时发生了奇怪的一幕:百里之内的汉人都涌进城内,而城内的胡人全部逃出城。
这说明什么?说明身份认同,冉闵的汉人身份让他得到了汉人的拥护,而让胡人心生恐惧,这是最原始的基于一种非我族类的判断,对于冉闵来说,他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生于乱世之中,他只存活下来,原本他是胡人的养子,本来不必看身份认同的,但由于统治者的更替,因此引发了胡汉对立。
汉人大量投靠冉闵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期望冉闵能够保护自己,北方汉人长期是被统治阶层,在乱世之中,同样想要存活,必须得到统治阶层的庇护,冉闵开始明白,胡人是不可能被自己所用,只能是敌人,能被自己用的只能是汉人,于是冉闵发布了一道非常有争议的命令: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凡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
命令下达后,一天之内就杀了数万胡人,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老幼一律杀头,死者达二十余万,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狗豺狼所吃。生活在后赵控制区四方的胡人,当地的军队依照冉闵的命令杀了他们,但凡外表长得像胡人的人也都被杀,至少有一半的汉人因为滥杀而死。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杀胡令,冉闵选择杀胡人而建立汉人政权,公元350年,冉闵称帝,国号魏,史称冉魏,冉魏是一个很短命的政权,只存在了区区2年时间,首先是内部矛盾重重,冉闵诛杀石氏族人,导致胡人和石氏与其为敌,石虎之子石祗称帝,与冉闵对抗。
与冉闵并肩作战的李农三族及同党也被冉闵杀死,冉闵最终击败石祗消灭其残余势力,但冉魏周边仍然全是胡人政权,为了生存,冉闵求助于东晋,但是东晋朝廷却没有反应,冉闵与前燕在魏昌城作战中因为战马死去而被俘虏,最终被鲜卑人所杀,其政权也被前燕灭亡。
冉魏政权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在北方和中原建立的汉人政权,东晋偏安长江以南,前凉与西凉偏安西北,北燕偏安辽东一带,只有冉魏是在中原核心区建立政权,虽然历史短暂,但是意义重大。
回顾冉闵的一生,他以一个胡人养孙的身份,依靠自己的骁勇善战,一步步掌控了后赵政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手中的军政大权而被皇帝猜忌,为了自保,他诛杀养祖父石虎的全部族人,为了巩固政权,他发布的斩杀胡人的命令,20余万胡人因此被杀,由于四处处敌,内部又是矛盾重重,外部又得不到援助,冉闵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被前燕击败,最终冉魏政权灭亡。
冉闵是个标准的政治人物,不要用道德规范来衡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包括残酷的屠杀,不杀敌人,自己就会被杀,从某种角度来说,冉闵颇有项羽的意味,在战场上,他们都是领兵作战的统帅,既能排兵布阵,又能冲锋陷阵,但在政治上,他们又缺乏起码的能力,不知道团结各种力量,不知道激流勇退,只知道勇往直前,只知道战死沙场。
冉闵完全没必要杀胡人,只需要除掉首恶,杀掉带头人,赦免所有士兵与百姓,团结胡汉,团结内部势力,稳定局势,一致对外,才能在强敌环视的中原立足,才能更好地保护汉人,冉闵杀胡人,导致胡人与其为敌,最终又导致政权灭亡,其庇护下的汉人只能再次逃亡,结果还是不能保护汉人。
冉闵的杀胡令对于他自己的政权来说,是错误的,严重挑起了矛盾,汉赵和后赵政权就是胡汉杂居,仍然存在了那么多年,没理由冉魏就不行,只是冉闵的政治手腕不行,他在战场上是英雄,在政治上就是项羽。
杀胡令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只是被人为夸大了,冉闵只是杀了20余万胡人,在那个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样的行为多不胜举,光是永嘉之乱,汉人就被杀了十几万,还不包括其他时间被杀的,不能跳过时势看历史,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
项羽是英雄吗?当然是,那么冉闵也是英雄,是战场上的英雄,当然也是汉人的英雄,项羽残暴吗?当然残暴,动不动就屠城,项羽就是个暴君,那么冉闵也是暴君,动不动就知道杀人,把养祖父的家族灭了族,有人劝谏冉闵,冉闵大怒,就把这人杀了,这就是暴君,战场上可以杀人,朝廷之上大臣劝说一句话就杀人,不是暴君是什么?
武悼天王冉闵有功有过,对于历史来看,他只不过是普通的君王,而且存在时间极短,对于汉人来说,他确实保护了汉人,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汉人政权东晋又不认他,对于胡人来说,冉闵是胡人的敌人。
冉闵也很痛苦,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是他的命运,这让我想起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身为契丹人,在汉人的丐帮担任帮主,这样的身份两边都不认同,冉闵也是如此,但这能怪冉闵吗?他也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但是,冉闵身上所表现出的抗争精神,视死如归的反抗精神,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仍然是汉人的血性,至少比东晋那些只知道内斗和偏安的汉人要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