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塞顿开什么运势,茅塞顿开的成语典故
有一个成语我们经常用,叫“茅塞顿开”,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突然间明白理解了一件事或道理,内心豁然开朗。
成语中,“茅塞”不太好理解,在这里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的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的遇到的困惑。
关于“茅塞”本意及含义是什么?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一、茅塞的起源和含义
“茅塞顿开”的本义是形容,一个人内心原本好像是被茅草塞住一样不通,突然间一下子就被疏通了,比喻突然间就理解和明白了。
“茅塞”一词出于《孟子·尽心下》中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译文: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经过一段时间内的人们走动才能成为路;只要一段时间人们不走,茅草就会堵塞住它了。现在,‘茅草’就已经堵塞住你的心了。”
在古代,普通百姓的房屋基本上都是茅草房,屋顶上铺些茅草,茅草虽然也能起到一些保温和防风作用,但遇上天降大雨时就会漏雨。
因此,一旦茅草屋漏雨时,人们马上就在屋顶止再加铺一层茅草进行加固,这种加固行为就被称为“茅塞”。
但也有人认为,茅塞,是指古人生活的茅草房,房子墙和顶都是用茅草覆盖的。由于茅草质地松软,容易堵塞住屋顶和墙壁的缝隙,这样使屋内通风不畅,光线不足,让人感到阴凉、压抑的感觉。而“茅塞顿开”,就是拿掉茅草的堵塞后,就豁然明亮了。这样看来,这种解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后来,茅塞这个词就演变成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遇到的困扰。
茅塞顿开,也就用来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遇到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有人此时为你指点一下,你马上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立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二、茅塞顿开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高子的人。他很聪明,踌躇满志,想干一番大事,但他天生惰性,学习中,不能持之以恒,吃苦耐劳,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总是成不了大器。为了教育他,孟子就想出一个办法。
一天,孟子带着高子到郊外的山上去散步。他故意走一条山间小路。一边走一边问高子说:“你知道这条小路是怎么来的吗?”高子说:“当然是人走出来的。”孟子说:“对呀,如果再有人不畏山路崎岖,披荆斩棘,它会变成一条很宽敞的大路。”孟子又带他走到一条杂草丛生的小道上,继续说:“如果有一条小路,很久没人走,那么这条路就像现在一样被茅草堵塞。你看,茅草不仅堵塞了这条小路,而且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高子听了孟子一番话后,一下子打开了心中的疑惑,茅塞顿开。
三、“茅塞顿开”对我们的启示
古人认为山里的小路一段时间没人不走,就会被茅草所堵塞。而人的思维不清楚也会是被堵塞住了。
所以,我们就是要经常不断学习和修行,避免被杂念蒙蔽和堵塞。我们也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人生价值观,经常善于思考,保持内心的清洁,不被世俗的花花世界所迷惑。
当遇到困惑或疑虑时,也不要放弃初心,应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样才能茅塞顿开,不断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