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什么是元宝,元宝是什么时候的货币

时间:2023-11-02 10:23:24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元宝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古代的铜钱币名称。元宝之名首见于五代。据《文献统考钱币》介绍:后晋石敬瑭时期铸造钱币,因其年号为天福,所以把新铸的钱币叫作天福元宝。到宋太

元宝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古代的铜钱币名称。元宝之名首见于五代。据《文献统考·钱币》介绍:后晋石敬瑭时期铸造钱币,因其年号为"天福",所以把新铸的钱币叫作"天福元宝"。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铸造新币,新币遂用新年号为"某某元宝"。这在《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有记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曰'元宝',而冠以年号。"这是把铜钱称为"元宝"的来历。

什么是元宝,元宝是什么时候的货币

二是元朝忽必烈时期,以国库银子铸成银锭,作为货币流通,叫作"元宝"。人们常说的是这种元宝。这种元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元史·杨湜传》说到白银元宝的来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朝廷建立总管全国财政的国用司,以杨湜为国用司员外郎,负责主持国库业务工作。他把国库管理的井井有条,尤其是在平抑物价方面做出了明显成绩。杨湜不仅是财务专家,也是个很细心的管理者。他发现国库白银在出入时,有偷拿零碎银子的现象,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杨湜向朝廷建议把散碎白银溶化,以五十两铸为一锭,银锭再铸上"元宝”二字,意为"元朝之宝",这样的大锭银子偷盗就不容易了。就算有人能够有机会得手,偷到外面也不敢随意乱用。即便能够把它融化分解,也不是一件易事,而且容易被人发现。朝廷认为杨湜的建议有理,遂下令熔铸元宝。所铸元宝呈马鞍形状,两端圆弧,中间束腰,在形制上与南宋和金的银铤十分相近。《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提到了这种元宝:"取出银子,一划都是五十两一个元宝大锭,整整的六百个,便是三万两。”

什么是元宝,元宝是什么时候的货币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元宝"的铸造并非元代杨湜的发明,早在汉代就有把金银熔铸成锭的做法,但是作为货币流通有限。这种银锭在隋唐以前通称为"银饼"、"银笏",到了宋金时期才改称"银锭"。但是这么大分量在市场上不好使用,因此又有"银毫子"、"银角子"之说,《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大都是以此作为支付现金。到了金代,银锭进入流通领域,每锭白银重五十两,价值百贯。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十二月,"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两贯,公私同见钱用"。杨湜为金、元之际的官员,对于金代的"承安宝货"或见过或听说过,向忽必烈提出铸造元宝的建议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什么是元宝,元宝是什么时候的货币

元代受金代影响,将原来以铜钱本位改为银本位,采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先后发出了"禁用铜钱"、"禁止私人交易金银"、"禁止携金银乘船出海"等诏令,保证了白银的正常流通。

明、清两代,元宝这种形式仍然作为流通货币,还是以"两"为主要计量单位,所以习惯上称银锭为"银两"。清朝的银锭形状发生了变化,因为满人对马感情尤深,故将元宝做成马蹄状,人称"马蹄金",也叫作"宝银"。清代的元宝,分为大、中、小三号,也有散碎银块。但成色与重量很难一致,使用起来要按比率折算。鸦片战争之后,仿效外国"洋银"开始铸造银元,元宝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什么是元宝,元宝是什么时候的货币

那么,"元宝"与"通宝"有什么不同呢?

通宝也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名称。起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铸造的铜币"开元通宝"。意思为"开始新纪元通行的宝货",于是有了"通宝"名称。以后历代沿用下来,"通宝"二字前面常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如南唐的"唐国通宝"、宋代的"太平通宝"、元代的"至正通宝"、明代的"大明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等。钱币形状为外圆内方,其名称多为四字楷书,分列于方孔四边,这样就有两种读法。以"开元通宝"为例:一是直读为"开元通宝",二是旋读为"开通元宝",这样的意思也能说得通,意为"开始通行的首要宝货"。这种旋读方式在民间颇为流行。到了元代出现了以白银铸造的真正"元宝",也是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尽管形状、重量与铜钱完全不同,但二者有个意思完全相同,即白银"元宝"与铜钱"通宝"都是"通行的宝货",而且明清两代在元宝通行的同时也通行铜钱,二者都是大家喜爱的钱币,有意无意便将"元宝"与"通宝"联系在一起,但是一为银钱,一为铜钱,两者可以折算,只是钱币的形式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