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操为何三笑一哭,什么原因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曹操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实在太多。在顺境中人的劣根性表现比较多,但在逆境中,更能展现人物性格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在赤壁一战,他被周瑜的一把大火烧得大败亏输。即便是在败退中,他都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特有的军事素养,虽然他的这些军事素养给其招来更大的失败,但其冷静思考的力量,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
在当时兵败之际,尽早脱离险境,让主帅回归本位,是务实之选。当此之际,曹操还站在对方立场,想着排兵布阵之事。他从客观实际出发,如果对手在此设置伏兵,会让自己遭受更大损失。这表明他一边行军,一边在观察地形,思谋军旅之事,兵败而精神不垮,表明其有强大的内心,真有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的英雄气概。历朝历代,唯有此坚忍之人,才能成就非凡的事业。
从这点来看,曹操的成功,绝非偶然之成。先举两个反面例子作对比。其一是前秦的首领苻坚,领八十万大军片东晋。而东晋与之抗衡的,也只有区区五万之兵。苻坚对自己超豪华的阵容,有句成语叫投鞭断流,意即让士兵把马鞭都丢到河水中,能够筑起一道堤坝,让河水不能流动。也正是这位主师军队,遭遇东晋打击兵败溃逃时,留下两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自己一口气逃到北方,从此一蹶不振。另外一个西楚霸王项羽,率九千江东弟子渡江北上,带领各路大军推翻强秦。可在与刘邦四年楚汉战争中,刚愎自用,结果垓下一战,四面楚歌,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的悲剧在于,他至死都不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将失败归咎于上天不让他成就伟业,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看他对于错误的态度。曹操一生错误很多。用蜀汉张松揭其短时“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可以看出,外人多记英雄之败,而示见其从败中所汲教训,未见其后来功成。吕布最终被曹操缢死,了却心腹大患;张绣二次投诚,其感恩愿效死力;赤壁战后预留密计于曹仁,周瑜乘胜进军南郡时,诱其进军瓮城,险将周瑜射死,一代儒将新星因此夭折;同样,张辽大败孙权,让东吴不敢再觑合淝;曹操用计,激东吴袭取荆州,致关羽兵败麦城,身首异处;其使反间计,令马超与韩遂自相残杀,终平西凉。相信看了曹操笑话的那些人,再耐下心看看事情后续的发展,也可能不会再对曹操畅意一笑了。
曹操得意的时候,兴致所致,可能会跑偏一点,但每次失意,都会激起其雄心,于挫折中尽快站起来,寻找对策,建立伟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真性情的曹操。回到赤壁之战,他转危为安后,反而失声痛苦,反思自己对贤才的态度。在顺境中,他有时会刚愎自用,但在逆境艰难时,他对谋士都是礼遇有加,并且从谏如流。谋士郭嘉就是个典型例子。对于郭嘉,他与其十余年的交往中,出了很多善谋,帮助曹操打败许多强敌,光复河北,平沙漠,定辽东,皆郭喜之谋。遗憾的是,其英年早逝,令曹操痛心不已。抚今追昔,曹操痛哭郭嘉,不仅是哀痛惜的感情,更是对自己的深度反思,后来,曹操多重用谋士的意见与建议,说明及时修正自己走偏的思想,聚众人之智,才能成就大业。
曹操吃一堑,长一智。躬行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是有些人,经历失败打击后,不是怨天尤人,就是一蹶不振,对于切肤之痛,只能记得一时,好了伤疤忘了疼。与这些人对照,曹操精神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