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寺和庙的寓意

时间:2023-11-10 13:40:06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寺庙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寺庙就是个供奉佛祖、焚香礼拜的道场,实则不然,寺与庙其实是两种建筑,功能不同、供奉对象不同、代

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寺庙”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寺庙就是个供奉佛祖、焚香礼拜的道场,实则不然,“寺”与“庙”其实是两种建筑,功能不同、供奉对象不同、代表的文化也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寺和庙的寓意

  何谓“寺”

  从字体构成来看,“寺”可以拆分为上“土”下“寸”,意为寸土之间,代表“法度”与“秩序”。早在东汉年间,文字学家许慎就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可见“寺”的存在与法有关,而政法不分家,因此那个时候的“寺”多指官员办公的场所,彼时的佛教甚至都还未传入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为推行中央集权制,设立“三公九卿”,这些朝廷官员的办公地点即是“三府九寺”。

  因此最早的“寺”指的是由中央出资建造,提供给官员办公之用的官署或衙门。

  直至“汉明感梦,白马西来”,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白马驮着佛像和经书来到洛阳,汉明帝刘庄下令按照“寺”的规制,修建一座新的僧院白马寺,供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居住,这便是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

  自此之后,“寺”被分为两类——“卿寺”与“佛寺”,不再单指官署或衙门,而是多了一种用途,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

  “卿寺”由各类朝廷官员构成,等级严明,各司其职;“佛寺”多为和尚组成,通常会有一个方丈,也被称为住持,负责管理整座僧院的僧人。若是佛家女弟子聚集研习教义之地,则被称为“尼姑庵”。

  各类影视作品中,耳熟能详的“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属于第一类“卿寺”,是为中央行政机构;“少林寺”、“灵隐寺”、“大相国寺”等则归属第二类“佛寺”,作为弘扬佛法的僧院。

  隋唐之后,“三省六部”取代了“三公九卿”,自此,以“寺”为名的官署衙门越来越少,“寺”逐渐变成了佛教传道授业解惑专属的传教之地。

  时至今日,现代的寺早已彻底丧失了政治用途,仅剩佛教传播的功能,更多的是供人们聆听佛法、祈愿跪拜。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寺和庙的寓意

  何谓“庙”

  严格来说,相较于“寺”,“庙”的出现更早,也更接地气,民间就流传了许多和“庙”相关的俗语,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大水冲了龙王庙”等。

  《说文解字》中说:“庙者,尊先祖而也。”意思是“庙”即是供奉祭拜先祖之地。

  古代皇帝薨逝后,除谥号外,部分功绩卓越的皇帝还会有一个庙号,许多人会将它们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谥号多为后人对一个皇帝的评价,可褒义、可贬义,也可中性,较为全面,且除帝王外,诸侯大臣亦可获封。

  庙号则仅皇帝可有,且多为有大功大德者,意为在宗族中的定位,如“太祖”、“太宗”、“世宗”等。其中,开国皇帝庙号多为“太祖”,指族中第一人,如汉太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

  与“寺”一样,随着历史发展,“庙”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用于祭祀祖宗,而是衍生出了一些其他的供奉对象。开始供奉一些具有不同能力的神明。

  在神话传说中,不同神明掌管人间不同事务,因此有些庙便供奉各路神明,如:月老庙、龙王庙等。女子若是求姻缘,就会去月老庙拜一拜,若是遇上旱灾,则必然会去龙王庙虔诚跪拜,祈求天降甘霖。

  除此以外,有些为社会、为百姓作出杰出贡献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人物,百姓们也会自发为其修庙,以表纪念,如:孔庙、武庙、岳庙等,让其世代受香火敬拜,为后人树立榜样。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寺和庙的寓意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总而言之,“寺”与“庙”虽外形相似,但其实质却截然不同,两者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不同

  俗话说“和尚住寺,鬼神在庙”,可见“寺”本身是具有长期居住这一功能的,一般呈院落式布局,除供奉佛像的大殿外,法堂、僧房、斋堂等基础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而“庙”一般仅用于祭拜祈愿,不用于居住,古人甚至有“住坟不住庙”的说法,即使是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流窜的强盗绿林、赴京赶考的学子等也只是暂住,不敢久居。

  2、供奉对象不同

  虽然“寺”早期是作为官署衙门为朝廷所用,但后期更多的还是作为弘扬佛法之地,主要供奉对象是如来佛祖释迦摩尼,辅以其他诸佛,如弥勒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等;

  “庙”的供奉对象则更为多元化,可以是祖先、可以是仙人、可以是鬼神,也可以是影响深远的社会名人。诸如太庙、女娲庙、岳飞庙等,都是流传至今,为人们所熟知的庙宇。

  3、代表文化不同

  以“寺”为载体传播的佛教源自西域,是一种外来的文化输入,认为众生平等,具有研习和教育的作用,相当于如今的大学,佛寺中的藏经阁,除佛教典藏外,儒家、道家等经典著作往往也都会收录其中。

  所以古时的人们前往佛寺,往往不仅仅是去礼拜诸佛,参悟佛法的,更多的是前去学习,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如朱熹、范仲淹等,都曾前往佛寺读书。

  而“庙”则起源于中国本土,是比“寺”更为久远的存在,蕴含了对祖先的缅怀,对神灵的祈愿、对圣贤的崇敬,代表了炎黄子孙自己的信仰,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一种心灵的寄托。

  “寺”与“庙”无论性质还是意义,都有极大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身为华夏儿女,即便如今概念被混淆,“寺庙”之称已成主流,我们也应当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明了“寺”与“庙”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