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儒等于儒家吗,腐儒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一直都有,一些人对儒家思想,对孔孟之道存在很深的蔑视和嘲弄,认为它迂腐不堪用,以德报怨,缺乏血性。可事实是,董仲舒改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汉帝国傲视群雄,四海臣服。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腐儒从来不等于儒家,儒家也并不主张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仁义背后也是满满的血性,并不是一味地忍让。儒家重“义”,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称得上大丈夫的人,在面对利与义的冲突时,会毫不犹豫“舍利取义”。所以,儒家并不是软弱或者“和事佬”的代表,相反,真正的儒家十分有血性。西汉虽独尊儒术,军队也具备了这种血性。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子也是有脾气的,并不是什么烂好人,对于搬弄是非的小人,不会假公济私公报私仇,但也不会惯着。“以直抱怨”,让“恶”获得其应有的惩罚。
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礼制”而奋斗,他的许多思想,也大抵有其维护“礼仪制度”的影子。有人说孔子之“礼制”是维护贵族阶级的“礼制”,是“别有用心”。“别有用心”肯定不是,而维护贵族阶级,亦并非孔子本意。
首先,孔子那个年代,自古以来都是君君臣臣,而周王朝在周公之礼的维系下,尊卑分明,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确实也创造过盛世景象。孔子期待的是各司其职之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景,而并非有意去维护“贵族阶级”。同时孔子也没有什么“别有用心”,“别有用心”不过是后人的“臆测”罢了。
退一步来说,如若孔子别有用心,那定是求利,但是纵观孔子一生,他因“提倡礼制”何曾获得过什么好处,反而多年流浪在外,不得归国。而所谓的“名垂千古”,孔子自己难道还能预料到自己能够成为几千年后的“大红人”?所以“别有用心”无从说起。而孔子所宣扬的“礼制”,里面不仅有对社会尊卑的维护,也有对恶人的惩罚。他希望以礼制建立起人性的自觉,维持社会的和平稳定以及繁荣昌盛。
儒家,绝不是迂腐、懦弱的代名词!现代人,大多把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等价于儒家,这是大错特错的!严格意义上,失去血性的人,不配称为儒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君子之仇,十世而斩”,深谙儒家学问真谛的学子,当属血性十足的大丈夫。大丈夫者,舍身取义,为国为民。内修仁义,外秀肌肉,故四海无不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