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是怎么运作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与原理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是岷江上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历经两千多年的改造和完善,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和航运等作用,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堰、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这三大部分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水势,实现了无坝引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等功能,既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需求,又避免了洪水的侵袭,还保持了河道的畅通。
鱼嘴分水堰是都江堰最核心的部分,它位于岷江中央,形状像一条鱼嘴,将岷江水流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位于东面,在玉垒山脚下,用于灌溉成都平原;外江用于泄洪,从都江堰到新津这一段称“金马河”,流至新津城区附近时,先后有西河、南河水流汇入,复称岷江。鱼嘴分水堰根据《水力学》中的流量公式和水流动力轴线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和自动排沙。
在枯水期时,由于内江河床比外江河床低,“低水傍岸”,岷江有六成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排向外江;在洪水期时,由于内江河道比外江河道窄,“高水居中”,岷江有四成水流入内江,六成水排向外江。同时,在河道弯曲处,根据环道环流原理,岷江表层清水会流向河流凹岸(内江),而含沙石的底层水会流向河流凸岸(外江),岷江水流中大部分的沙石被外江巨大的水流带走。
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是都江堰的辅助部分,它们位于内江下游。
飞沙堰主要作用是排内江的沙石;宝瓶口主要作用是控制内江水量;离堆原为玉垒山山脉,因开凿宝瓶口而与玉垒山分离。由于宝瓶口比内江狭窄,内江水流至此处时,河道突然变窄,再加上离堆对水流的阻拦,会形成回流,水中的沙石被甩至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第二级自动排沙。剩余的少量沙石沉淀在飞沙堰对面的凤栖窝,每年由河工掏出。
通过两级的自动分流、两级的自动排沙,都江堰保证了成都平原河道的安全和灌溉的稳定。
它不仅解决了岷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问题,还为成都平原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条件,使之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历史故事是什么呢?它与李冰父子和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学家,秦昭襄王时,他出任蜀郡太守,负责治理岷江。到任后,他发现岷江水势湍急,经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他决心修筑一座水利工程,既能防止洪水泛滥,又能引水灌溉。他先后考察了岷江上游和下游,最终选定了都江堰为工程地点。
他设计了鱼嘴分水堰、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等部分,并亲自督促施工。他还得到了他的儿子李二郎的帮助,李二郎是一个勇敢善战的将领,他率领军队抵御了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并参与了工程建设。李冰父子历时多年,克服了重重困难和反对声音,终于修筑了都江堰。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他曾经在隆中(今四川省南充市)与刘备进行了著名的“隆中对”,提出了“先取荆州、益州以为根本”的战略构想,并指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刘备立足之地。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发展。它不仅造福了成都平原的百姓,也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告诉我们,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都江堰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也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