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有什么习俗,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冬至节气有什么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一定要吃饺子吗
看各地习俗。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北方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在冬至这天吃饺子,饺子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节日食物。有谚语云“冬至到,吃水饺”。
吃水饺的习俗,是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之举流传下来的。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见到百姓饱受严寒之苦,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命弟子们搭起医棚,用羊肉和辣椒等驱寒物包在面片中,用热水煮熟,并将这种形状像“耳朵”的药叫做“娇耳”。老百姓吃后身上的冻伤也渐渐好了。每到冬至,人们都仿照张仲景制作“娇耳”,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饺子。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在早期的时候被叫做“娇耳”,发明人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家乡白河的时候,看到岸边有很多百姓由于贫穷,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坏了,因此张仲景决定要救治这些穷苦的百姓,在张仲景研究之后,煮出了“祛寒娇耳汤”,用辣椒以及一些驱寒的药物煮制羊肉,煮好之后把里面的食材捞出切碎之后包上面皮,形状就像耳朵,所以又被叫做“娇耳”,煮熟之后分给那些病人,每个人分两个再加一碗汤,吃完之后浑身暖和,血液通肠,一段时间之后,冻坏的耳朵也就好了,而这个分娇耳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大年三十,而人们为了庆祝痊愈,所以就决定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