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确认身份?古代怎么辨别身份?
身份证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张卡片,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着实不小,大到买房,落户,小到考试,购买车票,都需要扫描身份证来验明身份信息。
我们知道,身份证是信息技术急速发展之后诞生的新时代产物,古代人可是没有身份证来证明身份的,那么古代人是靠什么来证明身份的呢?
最早的身份证——照身贴
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身份证”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期推出的“照身贴”。
“照身贴”本体是一枚经过打磨,外表光滑的竹板,上面不仅雕刻着持有人的家庭住址,出生年月,性别等信息,还有一副由专人雕刻上去的肖像画,以方便官府和公职人员随时查验。
照身贴推出之后,在解决长久以来肆虐秦国流寇匪患的问题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社会迅速趋于稳定,秦国政府对普通民众的控制力加强,照身贴可谓是功不可没。
但是,开始变法时候的商鞅没有想到,照身贴有一天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催命符。
在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因为改革触动了太多保守派利益的商鞅,立马成为众矢之的,秦惠文王也派人在国境之内大肆搜捕商鞅。
为了活命,商鞅昼夜往秦国边境逃窜,有一天,天色已晚,饥寒交迫的商鞅敲开了一家客栈的门,希望请求借宿一宿,客栈老板要求商鞅出示照身贴,这个时候商鞅犯难了。
因为自己仓促之下自身上并没有照身贴,就算有也不能给客栈老板看啊,毕竟自己现在还是个通缉犯。
就这样,没有照身贴的商鞅,只能继续一路逃窜进入魏国,但最后还是被押送回秦国,车裂处死,商鞅的故事也成为了成语“作法自毙”的由来。
唐宋时期的身份证——身份的象征
唐朝时期,身份证又有了新的变化,唐朝建立后,唐高祖将竹符改为银兔符,后又改为鱼符,武则天当政时期一度又将鱼符改为龟符,武则天去世后又改为鱼符,虽然样式多次改变,但基本的作用还是不变的。
其实,在唐时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佩戴鱼符的,因为条件的限制,古代的老百姓基本上一辈子没机会出远门,也没有必要专门佩戴鱼符来表明身份,因此,鱼符主要是官员出门时候用来验明身份的凭证。
在唐代时期就有规定,不一样品级的官员们所佩戴的鱼符也有差,主要还是材质上的不同,最贵重的就是金了,其次便是白银、青铜,看材质就能区别官员们的官级。
除了能够证明身份之外,唐代的鱼符还有许多作用,比如调兵遣将、传递情报、邮驿出行、验合财务出入、委任官吏、赏罚臣子等,根据不同的用途,鱼符也被分为了许多种类,比如传符、随身鱼符、木契、旌节等。
到了唐中后期时,鱼符证件的功能越来越弱,更多成为了一种表示官员身份的象征。
而当时间来到了宋朝,鱼符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那这时的宋朝是用什么东西来区分身份的呢?
答案就是“鱼袋”,当时的鱼带同样也是由不同的材质所制成的,并且颜色也不一样,在这当中,金紫以及银绯是最为贵的。
曾经热播的古装剧《梦华录》中,陈晓饰演的主角“顾千帆”就曾因为立下大功,被皇上册封为副史大人,赐借绯、赐银鱼袋。
明清时期——迅速平民化
在明朝建立之后,原本在宋朝时期只是官员“便携身份证”的腰牌,开始作为主流的“身份证”登上历史舞台,各级官员使用象牙材质的腰牌,因此也称牙牌,根据官员身份等级的不同,牙牌也大致被分为“勋”、“亲”、“文”等五类。
除了官员,许多在宫廷或者政府里面当差的杂役、太监等人员也被要求佩戴象征身份的牙牌。
而到了清朝之后,腰牌的使用开始迅速向社会推广,材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比如文武官员的腰牌多为铜铁铸成,与此同时,各种木材也成为了制作腰牌的原材料。